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700 2021-01-14

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廊坊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廊坊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就制定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的关键五年。必须坚持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效益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3:44.6:47.1调整为2019年的6.7:32.9:60.4。4家钢铁企业产能全部退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二是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圆满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保通航任务,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产业对接成效显著,医疗教育资源合作逐步深入;强化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管控,积极开展交通互联、生态修复、产业配套等工作。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上档升级,城镇化率达到61.3%;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全部县(市、区)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均迈上10亿元台阶;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乡村环境明显改观。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突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前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蓝天保卫战重点工作全部完成,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倒排前十;水环境质量逐年向好,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劣V类断面控制比例考核任务;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基本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完成超100万户。森林覆盖率达到33.86%,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五是改革开放卓有成效。“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活动接力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8次获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的设区市。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贸易稳中提质,“5·18”经洽会品牌效应日益增强。六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19年全市1937户、484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连续实施民心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全省领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七是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我市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文安县入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坚决当好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拱卫首都安全,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成果明显,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廊坊、法治廊坊建设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恢复增长态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新时代推进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全省看,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为我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战略支撑,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机场群、环渤海港口群为我省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空间广阔,内需潜力巨大,干部队伍忠诚担当实干,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提升。从我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我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市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全域都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承担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交通、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责任。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门户地位凸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提速,廊坊大发展快发展的时机已到、大势已成。同时,我市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拉动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不强;用地规模、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紧张,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与京津公共服务水平落差较大,影响优质人才落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廊坊有更高期待,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上级要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辟我市发展新境界。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省委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廊坊。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基本实现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转化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廊坊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廊坊贡献。
二、把握指导方针,明确“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谋划推进廊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廊坊发展的新要求,不负厚望重托,努力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省委要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开启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统领,以绿色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提升北中南三大板块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城乡文明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与廊坊区位优势相匹配、与廊坊经济基础相对等、与省委要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乘势腾飞,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廊坊更大贡献。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实施民心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统领,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推动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提质增效,推动南部县(市)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发区,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把当好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作为政治之责、为政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协同发展取得新成就。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公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卓有成效,与京津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增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放大开发区品牌效应,做优壮大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
三、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抢抓协同发展“三大历史性工程”战略机遇,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北三县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部板块依托临空经济区乘势崛起,南部板块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借势发展。完善对接合作长效机制,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
7.加快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严格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要求,着力从服务上抓提升、对接上下功夫、融合上促深化。构建快捷高效轨道、公路交通网络,全面提升跨界道路通达服务水平。深化联建联防联治,严格控制蓝绿空间比例,依托北运河—潮白河生态资源,构建绿色游憩体系,打造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抓好燕郊高新区、大厂高新区、三河经开区、香河经开区等承接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精准对接、有序转移,实现产业协作互补、融合发展。促进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健全完善各层次对接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
8.着力推动中部县(区)借势临空经济区加速发展。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与廊坊中心城区、固安、永清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集聚高端装备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等产业,实现临空经济区辐射带动与周边地区服务支撑双赢的大临空格局;围绕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建设,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全面释放政策红利,不断深化与北京、天津自贸区对接合作,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营商环境优异、创新生态一流、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全省新的增长极。
9.扎实推动南三县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全面落实《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要求,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防止沿交界区域无序增长,实行统一负面清单管理。加强流域生态修复、水系联通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打造新区周边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推进南三县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与雄安新区规划体系的全方位对接。根据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在引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健康、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基础上,立足南三县现有产业基础,积极与新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合作,在传统产业领域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南三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金属制品、家具板材、食品制造、绝热节能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做优做强“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县域产业集聚和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建设。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四个一批”,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深化与北京产业链互补合作,推动京廊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加快构筑具有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抓住龙头企业和核心产品,着力打造新型显示、大数据、生物医药健康、汽车零部件、食品等一批重点产业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超前布局石墨烯、区块链、量子通讯等未来产业链,抢占发展制高点。提高供应链协作配套水平,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供应链智能化发展,稳定供应链,畅通产业循环。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1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廊坊开发区大数据、固安新型显示、香河智能机器人制造等三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1+5”主导产业发展,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1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发展信息服务、商贸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全国现代物流重要基地建设,打造京津冀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4.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引领,立足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新一代安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布局服务器生产基地,吸引高附加值数据应用企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数字产业。积极推进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企业云建设。抓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廊坊”。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廊坊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5.强力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为方向,深入对接京津创新源头,最大限度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向廊坊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在廊坊落地转化。围绕廊坊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园区。主动对接京津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在廊坊设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分支机构。加快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深入实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展创新改革政策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16.持续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实施引进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与京津建立稳定持续的干部交流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柔性引进产业升级和学科发展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全面落实普惠性政策,健全科研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实施“硕博计划”,大力引进优秀青年硕博人才。加大对本地人才队伍梯次的培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及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队伍。
17.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对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转化的需求,推动建设一批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廊坊在“研发—孵化—中试—成果产业化”全链条上的支撑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形成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进行扶持。鼓励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形成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
18.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域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市场出题、政府立题、企业担题、协同破题”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径选择、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整合财政科技资金,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
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9.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强大国内需求,聚焦京津两大市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20.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抓好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农村公路和一体化运输服务系统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公交场站和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构筑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推进华电香河燃气能源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智能安全电网建设,完善油气管网,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2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间投资投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领域,投向国家鼓励和支持产业领域。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压茬推进格局。提升企业开办速度,提快项目落地速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打造良好投资环境。
22.推进消费扩容提质。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培育旅游、教育、文体、康养、家政等消费热点,拓展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融合、购物体验融合,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引导大型商贸企业、餐饮企业和特色街区发展夜经济。推进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养老设施建设,服务京津消费市场。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日消费。
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活力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重点任务,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23.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及其他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动态调整环保监管正面清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破除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不断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全面落实各项援企惠企政策,精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难题,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积极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完善紧密、常态、畅通的沟通对接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4.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国有企业、投融资等经济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和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减事项、压时限,大力推行“不见面、线上办”“一网通办”等审批模式,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强化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和县(市、区)属地责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常态化调查评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对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加强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水平。
25.全力稳外资稳外贸。全力支持服务外资外贸企业,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扎实推动外资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临空经济区和1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以“5·18”经洽会、进博会、深圳高交会、厦门投洽会等为平台,全力引进一批优质外资项目,保持利用外资持续稳定增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有序推进钢铁压延、建材、家具等传统优势产能“走出去”。推广“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模式,做强跨境电商示范企业,做大公共海外仓平台,做优外资出口企业。切实保障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有效扩大商品出口份额。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促进进口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26.加快提升开发区能级水平。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功能,以“九通一平”+“新九通一平”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项目周边配套,为开发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认真落实开发区创新改革政策措施,支持开发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再造新优势、催生新动力。创新开发区土地出让、人才引进、企业向园区聚集等制度,打造企业成本“洼地”。积极探索联合办开发区、委托办经开区,整合提升全市经开区、高新区的能级和水平。积极构建与开发区发展相匹配的扩区托管、财政支持、行政审批等管理体制,助力开发区持续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外合作产业园和省际合作产业园,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区中园”。加强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联动”建设,加快构建新时代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培育建设专业化、社会化招商队伍,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切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推进开发区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升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水平。
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7.加强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保障重要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28.加快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打造北部休闲农旅区、中部城郊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定位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区,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培育壮大乳制品加工企业,提升奶业竞争力。立足京津、冬奥会和国际市场高端农产品供应需求,全面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创建特色农业精品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发展方向,精准施策,分类实施。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提升村容村貌。依法依规推进“空心村”治理,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就地治理,整治提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0.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三权”运行机制。理顺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交易行为。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制度创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垦体制改革,推动农场企业化改造,建立完善高效的农垦管理体制。
九、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京津走廊生态宜居城市。
31.持续强化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传统产业、高排放机动车和涉气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推进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持续消减重污染天气。加强水污染流域治理,主要河流国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重点河段逐步恢复“有水有鱼有草”目标。加强县城雨污分流建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管控地下水超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生态环境管理,完善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
3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水泥、玻璃等行业和锅炉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燃煤电厂污染物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分散设立企业向园区集聚和区内企业间的清洁生产及循环化改造,通过实施“一区一热源”和污染物集中治理,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和循环发展园区。创建绿色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
33.全面实现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强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重控制,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完善阶梯水价等调控政策,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省级及国家级园区全面推行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34.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强对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末端治理的正向激励,加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环保领域投入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执法力度。规范环保执法行为,探索环保执法方式改革。完善社会公众举报案件的快速查处机制,继续坚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进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全覆盖。
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
按照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5.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以中部都市区为核心、南北两翼带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优化生态功能布局,构建环首都、环雄安绿色生态屏障。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36.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拉大城市框架,做大中心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强化支撑带动作用。精心搞好城市设计,打造廊坊“城市客厅”,塑造城市风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积极引进大型企业总部和高端商务机构,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态,推动高端服务业集聚,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37.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城扩容提质,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完善体制机制,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与京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域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小镇,把特色小镇打造成稳增长调结构的新亮点、体制机制改革的新阵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统筹职住平衡、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8.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健全统一的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入乡返乡创新创业。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十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39.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文明创建提升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确保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4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融媒体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建成集宣传报道、信息发布、便民服务为一体的融合传播平台。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策划文化体育高端赛事,培育引进更多的品牌文体活动。
41.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建设全产业链影视基地、高端演艺基地、文创产业基地、京津冀(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文化产业基地。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本土优秀文创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42.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快推进廊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小镇。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做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商贸旅游、科技研学旅游七大主题旅游产品,持续做大做强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骑行竞技四大旅游品牌。持续发展民宿业,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和特色旅游街区。办好旅发大会。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积极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慈善事业。
44.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高标准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和专业化、国际化众创空间。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创新模式发展。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
45.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6.全面推进健康廊坊建设。深入实施健康廊坊行动,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四医联动”改革成果,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建廊坊市中心医院、廊坊市中医院病区改扩建工程,实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医疗救治水平。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提高疾病预防处置能力。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物资保障体系、组织指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行远程医疗,健全农村、社区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呼叫系统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加强与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健康产业,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47.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深化产业、就业、科技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启平安廊坊建设新篇章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决扛起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之责,努力以廊坊之稳拱卫首都安全。
48.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落实燕赵净网行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49.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0.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群众说事、干部解题”机制,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突出“事要解决”,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决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提升破案率,降低犯罪率,提升群众安全感。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充分发挥智慧“护城河”作用,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
51.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精细管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巩固扩大乡镇街道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和智慧交管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5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廊坊,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促进和保障廊坊改革发展的法规制度,推进城市管理立法工作。
十四、强化组织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站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4.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健全干部理论培训常态长效机制,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55.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地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持续深化宗教治理,扎实开展“双创四进”,完善“三项制度”。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坚持党管武装,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和外交大局。
56.扎实推进规划制定和落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规划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制定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与市委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