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619 2021-01-14

中共本溪市委关于制定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本溪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本溪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中共本溪市委第十二届十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对标辽宁省委部署要求,就制定本溪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过去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共本溪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推进本溪振兴发展各项事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立生态立市主导地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势持续提升。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钢铁及其深加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领域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得到改善,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明显,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沈阳经济区、辽中南城市群建设。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全市2385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委班子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持续开展“清廉本溪”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本溪振兴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本溪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宏观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辽宁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发展势能,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

  从本溪自身看,随着近年来“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三大发展战略的稳定实施,全市已形成钢铁及其深加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领域主导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辽宁东部生态屏障、辽宁水塔、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生态和产业优势要素不断集聚,有利条件不断叠加,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全面展示辽宁振兴发展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的信心决心,党的领导全面加强,为新时代本溪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确立了新目标、明晰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本溪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民营经济欠发达,财政收支矛盾和债务偿还压力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不到位、干事创业激情不足等。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紧紧围绕融入和承接全省战略系统谋划,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不断开创本溪振兴发展新局面。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本溪到二〇三五年要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展望二〇三五年,本溪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建成数字本溪、智造强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全面形成;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本溪、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教育强市、文化强市、健康本溪;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辽东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山城、美丽本溪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高效,平安本溪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本溪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系列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定位,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将“全生态”理念贯穿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创新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本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展示本溪振兴发展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切实贯彻“两个维护”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体践行、立体推进、全面贯彻落实,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本溪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立足本溪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民生优势,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协同发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开放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增强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求真务实。瞄准方向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尊重客观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担当作为,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本溪的事情干好。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在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等七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承载区、辽东绿色经济先行区、数字辽宁践行区,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为本溪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实现位次前移,发展质态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经济比重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推出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层次、布局得到优化提高,基本形成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落地转化,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创新、数字化改造上取得新进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提高,创新驱动整体提速。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老城区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融合更加紧密,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成为本溪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得到新增强。依法治市提高到新水平,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活发展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本溪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走符合本溪实际的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道路。

  7.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冶金、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统筹协调、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教育、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体系。加强源头创新供给和技术支撑,积极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本溪。以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发挥驻溪高校和重点企业作用,推进药业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建生物医药辽宁实验室。

  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驻溪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省级创新平台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钢铁、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矿山开采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一批产业牵动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重大科技项目,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

  10.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借鉴先进地区设立引导基金、交易服务中心等成功经验,主动承接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本溪转化和产业化。

  11.全面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设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2.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围绕本溪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深入开展“智汇本溪、聚力振兴”活动,建立“本溪智库”,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投身本溪建设。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生活保障等机制,营造引才聚才留才的良好环境。为驻溪高校大学生等年轻创业者在本溪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工匠精神。

  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全生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1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我是本溪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一网通办”为抓手,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分类推进涉企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最大限度整链条向市场、向基层放权。深入推进“一网一次一门”改革,持续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网上实办率显著提升。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积极推进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法治环境,保障市场主体权益。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效率,促进公正司法。规范行政执法,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打造程序公平、信息公开、高效便民、监督有力的执法环境。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诚信本溪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加强营商文化建设,营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氛围。

  14.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构建适应本溪发展新要求的国资布局。围绕提升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全力支持和服务本钢集团改革发展,因企施策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市属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形成一批控股型企业集团,深化市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形成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制度体系,完善分类监管政策,实施清单式管理。完善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市场化流转退出机制,盘活存量国有资本,逐步化解历史包袱。

  15.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各项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提升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和数量。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领域产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制造,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16.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和振兴发展重大任务财政保障能力。壮大金融市场主体,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增强金融普惠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钢铁、生物医药、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地方银行”作用,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挖掘和培育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17.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存量土地有序流转和开发利用,提供灵活高效的产业用地保障。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促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五、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扎实做好结构调整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文章”,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实现突破。

  18.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化与本钢集团战略合作,支持本钢集团建设成为精品、绿色、智能、服务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围绕医疗器械、塔吊、特种车辆、工业往复泵、双金属带锯条等装备制造业和酒业、食品等传统加工业,运用信息技术、数据产业、5G等智能科技为产业数字化升级、企业智能化发展赋能,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

  19.深度开发“原字号”。推进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推动矿山企业向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全国先进绿色铁矿开采基地;推进废钢铁产业加工现代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打造千万吨国家级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建设国内一流钢铁原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本钢集团板材线材及特殊钢产品优势,依托“人参铁”科创产业园,拉长钢铁产业链条,打造智慧钢铁物流基地,建设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按照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提升水泥建材、玻璃制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等产业水平,建设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及配套、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地方优势企业加入军工领域,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更好地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20.培育壮大“新字号”。充分发挥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优势,打造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集群。拉长做大集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食品保健、医疗器械、医药物流、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医药产业链和供应链,引进培育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积极扩大注册划转药械品种数量;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和项目进一步释放产能,将高新区打造成脑健康、疫苗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依托两县人参、中药材资源优势,打造以人参种植加工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矿山机器人、新能源矿山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

  21.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度假休闲、枫叶旅游、冰雪运动、温泉康养、红色旅游、民宿体验等领域,推进“互联网+旅游”,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多元新兴文旅产品体系。推进花溪沐、回龙湖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科学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建设,打造连接全域景区、景点、民宿、度假区的一线串珠旅游环线。推动景区提质升级,支持五女山景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枫都本溪”“历史文化”“重走抗联路”等文旅品牌。抓住康养小镇上升为国家战略契机,利用温泉、山水、历史文化等丰富资源,在温泉寺、思山岭、五女山等地区规划建设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田园养生等特色康养小镇,打造东北亚生态旅游目的地。

  22.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发展医药研发产业。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推出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物流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完善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生产、运输、仓储、流通、配送全链条服务。

  23.着力打造数字辽宁践行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本溪。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辽宁践行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感知、高速连接、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和工厂,积极推进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融合应用,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大数据商用、民用、政用价值,培育发展工业大数据、生态大数据等新业态。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开展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城市综合治理、智能交通、智慧水务、远程医疗、智慧养老、远程教育、文旅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六、激发消费潜能,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积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市场潜力、改善供给质量,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4.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坚定不移扩消费、优供给、强投资,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贡献本溪力量。

  全面促进消费。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建立本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本钢集团工业电子商务试点建设,支持实体商业开启“云逛街”新模式,鼓励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体验式消费。加大消费集聚区、特色消费中心建设,推进老城区重点街区提升改造。落实新能源汽车补贴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持续推动家电和电子产品消费更新换代,促进家居商品和家装服务消费。激发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加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标准引领、品牌建设、绿色环保和科技创新,提升钢铁、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本溪优质产品对国内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升教育、医疗、养老、金融等服务供给,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突出项目为王理念,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加快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引进产业链项目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项目,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5.加强经济合作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开发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主的新兴市场,推动本钢集团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装备、技术、资本及劳务输出“抱团出海”。加快培育外资外贸新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对外贸易线上渠道。以东盟博览会、广交会、文博会等经贸洽谈及展销会为契机,引导和服务企业加强国际国内产能合作。全力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旅康养等领域对外开放,谋划实施一批外资项目。鼓励在溪企业引进上下游合作伙伴,引导外资跨国并购和股权投资。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6.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壮大优质米、食用菌、山野菜、冰葡萄、冷水鱼等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完善林业生态产业体系,发展以林下参、红松等为重点的种植加工等林下经济。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产业带动力,继续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质工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项目,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严守耕地红线不放松,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7.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电力、水利、公路、物流、邮政快递、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以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乡村人才振兴。

  28.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持续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集体林权和农业水价等领域改革,盘活农业农村资源。推进“林长制”改革,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9.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常态化帮扶和投入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持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健全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化培训。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渠道,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突破,构建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

  优化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县区比较优势,推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东绿色经济区,走出一条城乡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道路。

  30.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承载区。依托沈阳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军工产业等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全产业链深度协作为纽带,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我市钢铁冶金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主动进行产业对接,加快发展高端零部件、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主动全面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加快教育、医疗、体育、文化、旅游等方面一体化进程,推动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方面互联互通;有效引导人口双向流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31.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先行区。全面落实国家建设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依托本溪丰富的森林、水等生态资源,深度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本溪县、桓仁县为先导,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先行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高效发展生态型经济,注重培育绿色消费,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打响“本溪枫叶、山水氧吧、温泉度假、避暑胜地、康养小镇、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独特旅游品牌,在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上走在前列,为全省绿色经济发展做出示范。

  32.着力打造宜居城区。按照“一河两岸、北上东扩”空间布局,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配套,深度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服务沈阳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城区宜居环境,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打通向南路网、管网、信息网,实现南芬与中心城区全面融合。完善太子河新城建设规划,加快太子河新城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优质、交通网络快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新城。

  33.聚焦主导产业实现县区高质量发展。两县四区和高新区要聚焦“三市四区”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溪县依托观音阁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精密铸件及汽车零部件、高端玻璃制品、中药材、绿色农林产品加工和清洁能源等产业;桓仁县依托五女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中医药、保健食品、绿色农林产品深加工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和高新区要注重产业协同,突出各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细化桥北经济开发区、本溪湖经济开发区、太子河经济开发区、南芬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绿色建材等产业,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高新区为核心,本溪县、桓仁县为两翼,着力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3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溪县、桓仁县以打造生态宜居县城为目标,强化县城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以本溪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桓仁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为载体,加快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3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综合立体系统交通网,提升区域交通网络循环和与全省交通网络连接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推进溪田线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本桓(宽)高速公路、桓仁古城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立体互联、融合发展。建立综合智慧能源供应网,完善清洁能源生产、输送和消费体系,强化能源保障供应和运行安全,建设大雅河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项目,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九、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实施铸魂、固本、聚力、塑人、兴业、强基六大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本溪文化底蕴的展示度。

  36.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法治意识、行为规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全市人民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深入践行本溪精神,持续开展“本溪好人”选树活动,创建文明城市。

  37.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媒体融合,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市级媒体发展。加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惠民覆盖面。繁荣群众文化,举办市民交响音乐季、全民读书节等活动。做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本溪工业文明遗址保护和利用,深度挖掘境内长城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坚持“天女木兰奖”评审,大力扶持反映本溪振兴发展的文艺精品创作。

  38.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入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项目集聚化、规模化、旅游化、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山水文化、钢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引导推动文化与产业资本对接融合,建设本溪湖工业遗产博览园等一批特色文旅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创产业园区,建设特色民族文化集聚区。推进文旅产业集群建设,加大辽砚、剪纸、版画、农民画等文化产品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

  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山城美丽本溪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守护青山绿水、保护环境质量、倡导绿色文明,发展壮大绿色产业,让“辽宁水塔”“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绿色宜居”成为本溪特色品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

  39.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环境样板区。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开发强度、用途用量,统筹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打造生产、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严守水源地保护红线,

  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建立空间治理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明确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涵养发展区域,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以及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减少碳排放,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河长制,实施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强化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全市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染源防控,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建设环城镇、环村庄、沿轨道、沿公路、沿河道的生态绿色生物保护带,构建“三屏五廊”生态保护体系,凸显辽东绿色生态屏障作用。

  40.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区。按照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全面推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企业按照“绿色化、智能化、精品化”方向,对钢铁建材等行业进一步改造升级。充分利用本溪钢铁资源,全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等新兴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龙新矿业、大台沟超深超规模开采等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形成集约高效、环境优良、生态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绿色康养”,推进医疗健康养生产业的整体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产业园区。发展优质米、中药材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林下参等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41.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生活先行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探索、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活动月”行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推进垃圾分类,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引导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绿色宜居城市空间,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市空间绿化,设立城市绿化用地指标体系。加强桓仁水库和观音阁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太子河“百里生态水长廊”项目,实施慢行系统工程,建设“一河居中、两岸繁荣,青山环绕、绿树葱郁,交通顺畅、公园齐全”的秀美宜居城市,擦亮“生态山城、美丽本溪”名片。

  42.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建设生态体制改革试验区。坚持“生态立市专班”负责制度,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畅通监管体制机制,完成生态环境机构改革等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本溪市生态立市条例》,逐步完善生态立市立法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建设,认真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离任审计等制度,完善差异化绩效考评办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领导一岗双责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一、深度融入开放战略,促进全面对外开放

  聚焦优势产业,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培育开放发展新亮点,提升开放水平。

  43.拓展开放新空间。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耕日韩俄地区,参与共建东北亚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持续深化与东盟地区产业合作。充分利用辽宁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优势和创新经验,积极主动与沈阳片区对接,紧扣企业发展需要,复制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改革红利共享。着力提升开放层级,吸引京津冀等地区知名企业来溪投资。创新对口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对口援疆、泰本合作,推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共建医药产业园和旅游互动,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4.强化开放新支撑。创新各级各类开发区体制机制,鼓励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合作,做好产业承接配套,实现产业集聚。深入开展全员招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围绕本溪优势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敲门招商,创新招商模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开辟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绿色通道”。

  十二、有效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45.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就业态势总体稳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实施就业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打造线上线下就业供需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溪就业。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

  46.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慈善事业。

  47.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叫响本溪教育品牌。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推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水平,实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推进高校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健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设资源丰富、方式灵活、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提升全民素质。

  48.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落实国家和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49.建设健康本溪。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健康本溪行动,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实现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市、县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项目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四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健全药品采购供应保障制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建成国家和省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协同推进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康体融合等大健康服务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5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效引导域外人口流入,努力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遏制人口下降。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着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集聚区。

  51.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以建设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重点实施“五安工程”,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新格局,形成具有本溪特色的社会治理品牌,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品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充分发挥法治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保障司法公平公正公开。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本溪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本溪振兴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各种风险,确保全市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52.坚决保障国家安全。始终把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守护好意识形态领域本溪疆土。完善现代化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53.坚决确保经济安全。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性矿产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注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确保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着力维护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维护水利、电力、供水、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54.坚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全民生产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气象、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完善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5.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防范和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完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领域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全面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整合社会信息资源,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平安本溪“民生警务”建设,严厉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新型网络犯罪。

  十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强大力量

  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新时代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过程,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56.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政治巡察,持之以恒建设“清廉本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7.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各级政协按照宪法和章程履职尽责,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推进民族特色乡镇建设,繁荣民族文化,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支持台商台企参与本溪振兴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坚持法治本溪、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58.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振兴发展主战场。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在振兴发展中增强斗争本领。坚持以上率下主动扛起责任,强化主人翁意识,讲格局、讲境界、讲担当,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激励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求变图强,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59.健全完善规划制定和落实工作机制。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部署要求,制定本溪市和各县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推进常态化、近距离、有原则的考评激励。健全完善抓落实机制,以“三抓三促”为抓手,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综合督导督查,形成“闭环式”抓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实现本溪“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奋力推进新时代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