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上海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662 2021-01-14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

关于制定长宁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长宁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推进城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五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长宁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研究一系列事关长宁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时代方位,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

1.“十三五”时期长宁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长宁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区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在长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砥砺前行,奋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积极应对长宁深度转型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挑战,在主动服务大局中彰显长宁特长,在锐意改革创新中加快转型发展,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持续改善民生。“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创新驱动、时尚活力、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区建设实现新跨越。

深度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基本面健康向好,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贸易和航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互联网等特色产业势头强劲,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占全市三分之一。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加快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70家,位居中心城区第三,优质经济楼宇供给力度加大,人均和地均生产总值分别位居全市第二、第四位。

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创建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设立国家级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全市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八张改革特色牌”等一批全国、全市首创的创新举措持续推出,“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以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改革创新,先后4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成为全国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海外人才服务综合体,营商环境、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不断破解,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24.6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综合改造基本完成,精品小区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家门口工程、易积水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有力推进。同仁医院升级为三级综合性医院,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国家健康促进区,成功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平稳,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对口帮扶地区全部脱贫出列。

城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城市更新加快推进,美丽街区成效凸显。“五违四必”整治取得实效,在全市率先完成沿街“居改非”整治、户外屋顶广告整治、“五亭”整治等,架空线入地整治近三年每年完成量占全市四分之一。苏州河长宁段岸线全线贯通,外环林带生态绿道全面建成,成功创建成为全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区建设和管理质效稳步提升,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运行。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深入,“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机制、“三建”融合和行业党建联盟等创新发展。依法治区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形式拓展丰富,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平安长宁升级版建设持续深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区99.3%的居民小区实现入民宅盗窃“零发案”。继续蝉联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管党治党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创新发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等取得重要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心齐气顺、团结奋进的氛围更为浓郁,各项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再起宏图的新气象。

2.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从全国看,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上海看,全市加快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着力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既面临着国家赋予更大使命、开展先行先试的新机遇,也面临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等挑战。从长宁看,我们拥有中心城区服务辐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地处上海重要门户的枢纽优势、互联网头部企业集聚的平台优势,以及国际化程度高、人才集聚度高等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尤其是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发展空间和优质载体不足,产业能级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新动能培育还需下更大力气,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城区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短板,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还需加快提升;“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仍需持续破解,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对潜在风险隐患对城区安全运行的挑战一刻也不能松懈。面向未来,全区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市委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锐意改革创新,坚定必胜信心,坚定不移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长宁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奋力谱写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建设新篇章,为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作出更大贡献。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城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成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范例。展望二〇三五年,长宁的世界影响力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达到更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品质、城区安全程度等更多指标迈入全球一流行列,创新浓度、产业高度、经济密度、文化厚度、治理精度、城区温度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方式全面转变、发展动力全面升级、产业能级全面提高,城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亲和力持续增强,各类人才广泛汇聚,发展活力、经济实力更加强劲;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城区环境更加宜业宜居,多层次、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更加强大,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高效能治理走出新路,“全过程民主”充分展现,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跃升,城区运行高效有序安全,社会充满活力,“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将成为长宁的生动图景。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接服务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提高经济密度、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重要平台、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枢纽,加快推进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深化拓展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建设,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确保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生根见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自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化为切实行动,加强“全过程民主”探索实践,充分释放广泛参与、人尽其能、共建共享的创造活力,共创更加美好生活,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不断提升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始终坚持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长。把“四个放在”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点,更加主动对接服务“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增强敢闯敢试、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着力在大局所需、长宁所能的各个领域创造更多的优势和特长,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矩阵。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改革,坚持“容缺、容错,扶新、扶特”,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探索更多对标最高最好、全国全市首创的创新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着力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加大高质量利用外资力度,坚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促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属性,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资产、资源、资金,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努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6.“十四五”时期长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区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

——城区核心功能更加凸显。立足服务长三角、联通国内外,平台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创新策源功能等不断增强,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显著提升,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努力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节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枢纽门户。

——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区域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产业生态更加丰富,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改革创新的根本动力充分释放。

——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覆盖全区,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共享、便捷可及,幸福养老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改善,教育资源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城区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城市精神品格充分展现,文化品牌更具标识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区域环境品质持续提高。城区建设与管理的精品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街区、精品小区和重点地区等城市更新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文化底蕴与城区活力更加彰显,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区有温度。

——治理能力水平不断增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高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和社区活力进一步激发。平安长宁更加一流,依法治区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城区安全、韧性显著增强。

三、在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围绕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平台优势和枢纽优势,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更好服务全国和全市发展大局。

7.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放大区域内互联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平台优势,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精准对接,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不断提升长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支持各类优质互联网等平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做大做强、扩大影响。持续培育集聚一大批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打造具有显著规模、强大能级的场效应和生态圈。以更大力度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长三角跨区域战略合作,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企业互动和要素流动,努力提供更多研发创新、市场对接、品牌打造等服务。大力吸引长三角企业在长宁设立总部、提升能级,支持区内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成为长三角经贸活动的重要承载区、长三角企业布局上海的优选之地。

8.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枢纽。

抓紧抓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重大机遇,推动一批创新举措、一批功能平台和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不断提升长宁贸易功能优势,建设更高水平的贸易强区。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以虹桥商务区被列为全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重要契机,高水平建设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直销、专业贸易以及国别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聚焦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集聚更多高能级贸易平台和市场主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积极支撑。进一步提升上海重要门户的枢纽功能,优化拓展虹桥机场航运服务功能,争取开设点对点中远程精品国际航线和加密城际空中快线,提升公务机运营服务功能,推进国际航空资源平台建设,打造智慧航空物流服务体系。

9.持续优化三大功能区协同联动的空间格局。

优化提升东、中、西三大功能区功能,进一步彰显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综合优势。东部中山公园地区,按照“中央活动区”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商业商务、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功能。深入推进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番禺路等美丽街区建设,加快华东政法大学、苏州河岸线、中山公园等公共空间有机更新。深化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机构合作,高品质打造金融科技功能平台和应用示范场景,推进一批数字化、功能性、枢纽型战略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中山公园数字金融城。中部虹桥地区,坚持“国际、商贸、时尚、文化”定位,更加主动打好“虹桥牌”,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持续推进区域功能优化、品质提升,进一步强化国际贸易、时尚设计、展览展示、消费体验、商务办公等功能,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国际贸易时尚圈。加强区域整体规划和深度开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存量楼宇改造,持续提升街区品质和商圈能级,推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周边区域产业能级和城区形态的同步提升,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城市更新、焕发活力的新样板。西部临空地区,继续坚持“机场城市、主城片区、商务社区”定位,重点聚焦临空经济、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大力集聚总部型、功能性、平台型企业,打造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促进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推动虹桥机场东片区脱胎换骨改造,积极探索保税功能突破路径。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相融共生的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形态更好、功能更优、实力更强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打造临空总部新高地。统筹抓好三大功能区内部功能优化和整体协调发展,推进苏州河滨水商务休闲景观带、2号线创新经济发展带、延安西路-虹桥路时尚文化集聚带建设,着力打造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TOD社区。

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着力在“提能级、优生态”上下功夫,在“特色化、引领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0.着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能级。

继续大力发展现代贸易、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长宁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现代商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发展,注重新技术新模式融合渗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着眼于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产业的开放性、包容性,加快做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临空经济聚焦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继续支持航空服务业创新发展,大力集聚基地航司、货航、货代、通航等主体及相关协会、联盟等机构,加快发展航空金融、飞机融资租赁、航空资源交易、飞机全周期维护、航空培训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积极发展对机场交通枢纽粘合度高的总部经济、高端商务、高附加值贸易等。智能网联巩固提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领域的特长优势,促进智能科技、数字技术等落地应用、融合发展,大力集聚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物联网等发展空间,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在无人驾驶、无接触配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努力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数字产业集群。时尚创意重点加大能级高、潜力大、活力强的优质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推动科技与时尚、文化、旅游等融合,做强服装设计、网络视听、演艺娱乐、新闻出版、IP授权、网络游戏、会展服务等细分领域。大力引入时尚新消费品牌,延展时尚创意产业链、丰富时尚消费新供给。

11.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集群。

12.持续推进城市更新。

强化规划引导控制,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和土地开发强度,加大优质经济载体供给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商务楼宇,争取“十四五”期间有更多经济楼宇开工和竣工。持续制定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聚焦重点街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加强形态、功能、品质整体设计,坚持整区域总体推进与局部“微更新”相结合,进一步传承文脉、提升品质、惠及百姓。推动存量经济楼宇更新改造,通过探索容积率转移和区域平衡、土地复合利用等创新举措,激发市场主体参与老旧商务楼宇改造积极性,打造一批示范标杆项目,努力提升存量载体的产出效益。注重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联动推进,支持和推动楼宇园区强化产业特色和主题,打造一批具有标识度和显示度的主题楼宇、特色园区,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和政策供给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和走访服务力度,不断提高“亩产”,涌现更多“亿元楼”“月亿楼”。

13.全力打造智慧共享的“数字长宁”。

充分发挥“数字长宁”品牌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趋势,坚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城区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赋能增效。推动政府数据资源统一共享,建设区域数据中台,提升公共服务、城区管理、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切实保障数据安全,加强相关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的探索实践。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一批“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

五、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弘扬刀刃向内、大胆探索、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不断加强优质制度供给,着力激发发展的活力、创造力和内生动力,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14.深化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

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选择长宁、成就事业。大力推进“虹桥智谷”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服务相融合,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发展高端专业、符合产业导向的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进一步吸引集聚高层次、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主动融入虹桥国际人才港建设,放大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海归人才创业大会等品牌效应和功能作用,努力成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首站,大力吸引新生代创新创业人才。提升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有机衔接的成效,全面提高政策知晓度和人才感受度。

15.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以企业需求和感受度为导向,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探索具有长宁特色的改革举措,努力把长宁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坚持“容缺、容错,扶新、扶特”,更大力度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企业全覆盖走访、全方位支撑、全周期服务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一体推进区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增强服务企业的全区合力和整体效能。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6.加大重点领域创新力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政府制度创新助力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对标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浦东新一轮改革开放等改革实践,大胆探索一批原创性强、含金量高、深受市场主体欢迎的政策举措,努力成为上海自贸区协同创新区。积极争取新一轮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改革试点,营造更加健康优质的网络市场发展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名称告知承诺制、商事主体确认制等取得突破,深化具有长宁特色的集群注册登记、经营网址实体化等改革,对标“证照分离”改革要求促进市场主体准入准营更加便捷,努力争取“一业一证”改革试点。不断加大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建设高水准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促进贸易功能进一步升级。积极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六、持续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打造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区。

17.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快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着力讲好长宁故事。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营造浪费可耻、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

18.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区、街、居三级文化设施配置,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打造中山公园红色文化圈、虹桥海派文化圈、新泾江南文化圈,擦亮“长宁舞蹈”“长宁音乐”“虹桥文化之秋”等文化名片。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作用,让长宁群众更加便捷地享有优质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推进全民阅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延续历史文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完成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改建等,办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促进现代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贸易、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以数字文化为引领,加快发展在线文娱、视频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持续推动文化创意园区能级提升,用好区域内文化设施、文艺院团、文化企业等资源,办好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文化活动,支持海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在长宁首发、首映、首演、首展。

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区环境品质,让长宁更加优美舒适、生机盎然。

20.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水平。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河道常态长效管理,确保区域水质稳定达标、稳中有升。加强移动源综合治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源头管控,强化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加强建筑工地等扬尘治理。持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完善全区环境数据共享预警系统,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1.大力促进生态惠民。

坚持把优质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让绿色成为城区发展最动人的底色。积极倡导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加强立体绿化建设,见缝插针增补“口袋公园”,形成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公园体系。持续推进林带、绿道、林荫道等建设,高标准打造苏州河等沿岸公共空间,实现设施与功能的同步提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

2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巩固上海市首批低碳示范区建设成果,大力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完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公共建筑能效。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八、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础民生、质量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好满足长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统筹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共享的原则,构建网络化、无障碍、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网络,激发社区空间活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覆盖全区。聚焦居住、就业、服务、休闲、出行等方面实际需求,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点更加人性化、功能更加复合化、服务更加精细化,让居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有就医、就餐、文化、健身、办事、养老、教育、公共法律等服务。切实抓好早餐、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等“民心工程”,取得更多让人民群众有感受度和获得感的实际成效。

24.完善多层次就业促进体系。

全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多渠道、多元化就业。健全就业援助机制,积极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加大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帮扶力度。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和特色创业型社区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完善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高失业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

25.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加强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深化与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托幼一体化体系。加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国际教育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特色品牌。

26.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水平。深化推进公立医院管理创新,建设高水平区级医疗服务体系,做实做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坚持中西医相结合,提升医疗服务高品质能级。加强卫生监督全流程智能化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更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功能。推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功能提升与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医疗先进技术等国际交流合作。

27.大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更加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加强社区嵌入式养老,优化设施布局,推进适老化改造。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精细度,扩大覆盖面,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触手可及。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难题。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推广养老顾问、结对互助等有效做法,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发展异地养老,深化长三角养老服务合作。加强养老服务监管。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用好社会、市场等多方面力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28.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不断推进精品小区建设,每年新开工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扩大居民全过程参与、提升治理水平。多措并举推动非成套里弄房屋居住条件改善,积极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落实社区单元规划,为居民提供更多文化、体育、生态和公共活动空间,让社区生活更有人情、充满温情。推进智能充电桩建设、快递柜设置等社区“微基建”。促进物业管理规范有序,提升小区环境水平。

29.切实做好社会保障等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残疾人帮扶等工作。稳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区级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深化推进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做好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加强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双拥工作水平,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完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机制。持续加强对口地区帮扶和合作工作。

九、大力提升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着力加强全周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以长效机制夯实治理基础,以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城区治理能力,推动城区治理更高效、更顺畅、更智慧。

30.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聚焦群众需求和城区治理突出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拓展公共服务事项接入,深化“营商通”平台建设,做优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提高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的服务。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强化系统整合和数据汇集治理,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实战应用同步推进,持续提升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能力。

31.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

坚持高标准引领,下绣花般功夫,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使城区更加安全整洁、便利舒适。持续实施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基本实现全区市政道路架空线入地。把精品精细的理念贯穿到市容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养护、城管执法、小区管理等各个领域,全面提升市容绿化保洁水平。大力推进外环线抬升工程和地面配套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交通。坚持高标准引领城市设计,打造高品质“城市家具”。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打造一批适应美好生活需求的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32.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党建引领,整合管理服务资源,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更好地为基层减负、增能、赋权,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深入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强化依法治理,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深化分类治理,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形成更多具有长宁特色的社区治理亮点和品牌。夯实社区治理基础,继续实施“家门口工程”,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云”等平台的支撑作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和落实下沉街镇、居民区工作事项把关机制,切实为基层减负增能。积极发挥居民群众、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拓展多元参与渠道,构建和睦友善、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33.深入推进法治城区建设。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社会保护体系,持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度。

34.建设一流水平的平安长宁。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不断提升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金融安全等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构筑城区安全预防体系,努力把安全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守牢城区安全发展底线。加强城区运行安全保障,切实维护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不断完善城区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织密立体化智能化防控网,深入推进智慧公安、“雪亮工程”建设,健全扫黑除恶治乱常态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充分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全力推进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加快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形成良好社会心态,保持全区运行安全、人心安定、社会安宁。

十、推动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35.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和改进对区域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提高管大事、议大事能力,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打造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敢为先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靠过硬干部队伍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创奇迹。深化基层党的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促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坚定不移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6.凝聚全区力量共同奋斗。

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方式,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全过程民主”的探索与实践,深化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进一步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优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用,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党管武装工作有效落实。

37.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和区委要求,落实本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形成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为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而努力奋斗!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