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上海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918 2021-01-14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制定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 年 12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杨浦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的重要五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研究一系列事关杨浦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三区一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杨浦发展进入新阶段

  1 “十三五”时期杨浦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杨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转型的双重压力,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一张蓝图干到底,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杨浦”变为“创新杨浦”,以城市更新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以自我革新推动“陌邻家园”变为“睦邻家园”。全区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特别是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充分肯定我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把“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的做法,并鲜明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正处在创新发展关键时期的杨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8%,2020年预计达到128.4亿元。以服务经济为核心、创新经济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科创双创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推进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创新型城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双创示范基地,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22个首批试点城区之一。杨浦倡导成立的“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被写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政银通”、“税立方”、人才服务“无否决”窗口等改革举措,着力营造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22家。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助力云南、贵州、西藏“三地七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老小旧”民生问题持续改善。旧区改造全面提速,完成房屋征收改造8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62万户。创新推出睦邻小厨、数字化养老院、养老顾问等为老服务项目,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0856张。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区校合作组建复旦、同济、财大、上理工等基础教育集团。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建设管理呈现新面貌。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滚动实施“双十”工程,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实现全线贯通开放。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入,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智慧城区等工作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城区治理取得新成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构建运行。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突破,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建设持续推进。率先建立“三师三顾问”制度。全区睦邻中心总数达到60个。

  ——党的建设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区党员干部队伍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展现了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2 “十四五”时期杨浦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全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随着国际贸易格局发生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加剧,全球经济将迎来新一轮低速增长期。从全国来看,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上海来看,上海正在按照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朝着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奋进。从杨浦来看,尽管拥有战略机遇、高校集聚、空间载体、双创品牌“四大优势”,但杨浦仍处于深刻转型阶段,创新能级和全国标杆区域相比还有差距,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还不够多,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社会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短板。政府职能转变还需加强,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有待提升。面向未来,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杨浦进入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融入发展新格局,再创发展新奇迹。要坚持“跳出杨浦看杨浦”,把杨浦发展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来谋划,为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作贡献;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看到国家发展浩荡前行的大势,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成为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放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战略中来谋划,牢固树立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抢抓机遇、狠抓突破;放在上海新一轮发展大方向中来谋划,看清上海发展波澜壮阔的态势,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主动学习、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加快城区转型升级、壮大重点产业能级、提升区域发展层级。

  3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全面建成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城市标杆区。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是战略目标,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是发展动力,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是重要保障,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是根本目的,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进一步增强人民城市的发展动力、提升人民城市的治理能力、彰显人民城市的宜居魅力,在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跃升,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上创造新经验,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努力走在全市乃至全国人民城市建设实践的前列。将“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变成生动图景。

  ——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高地。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布局,加快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区、校、企、社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紧紧抓住“两张网”建设的“牛鼻子”,坚持党建引领,注重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城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完善城区治理体系,让科学的治理理念在杨浦率先得到实践、先进的治理手段在杨浦率先得到应用、成功的治理经验在杨浦率先得到提炼,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贡献杨浦经验。

  ——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坚持以生态型公园城市为表达形态,让街区宜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努力实现杨浦价值形态、制度形态、空间形态、产业形态、治理形态、生活形态的全面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四大优势”,努力建设“四高城区”,为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作出新贡献。

  5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全面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推动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坚定不移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厚植创新创业热土,提升重点产业能级,促进经济密度提高,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活力迸发、近悦远来、开放包容的发展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把握人民城市根本属性,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一流城区环境。

  6 奋斗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以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标杆为引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格局、城市发展新形态、产业发展新趋势、社会治理新走向、民生需求新问题,在“三区一基地”建设基础上,初步建成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迸发。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世界级创谷”品牌进一步打响,“四大功能”显著增强,国际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发展质量效益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创新经济为引领、服务经济为核心、特色品牌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实施一批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

  ——城区环境品质显著改善。内通外达、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区环境面貌更加宜人,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百年工业遗存与现代城区更加融合,“生活秀带”成为最具杨浦特色的靓丽风景。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城区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数字城区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和社区活力进一步激活。法治杨浦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努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营造上引领新潮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上跑出加速度,加速创新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点燃创新之火,让创新的思想加速涌流;点亮创业之光,让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点开创造之路,让创造的奇迹不断涌现。

  7 全力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支持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和先进技术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对接。深化校区、校企合作,鼓励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快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大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探索实施企业阶梯式成长促进计划,形成大中小企业相得益彰、各得其所的“大象起舞、蚂蚁雄兵”的良好局面。

  8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园区联合成长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加快形成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全力打造2-3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整合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源,推动大学科技园内孵化成熟的企业向周边产业园区、商务载体等辐射转移,实现联动发展。

  9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进一步优化提升创智天地、长阳路、国定东路等创新创业街区业态和能级,加快打造环上理工创新创业街区,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客组织和创客领军人物,更新布局一批契合创新创业者发展需求的创新空间、交流载体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创新资源聚集、创新主体多元、创新服务齐备、创新空间遍布、创新成本低廉、生活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大力营造关注创新、服务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郁氛围。

  四、构建创新引领型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发挥杨浦资源禀赋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把握未来产业变革趋势,主动求变、前瞻布局、抢占先机、提升实力。按照“对标‘五型’发力、打造‘三个千亿’、加速‘两服’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更好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10 对标“五型”发力

  持续打造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业态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引领策源作用和指数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辐射长三角,具有鲜明杨浦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大力发展具有行业影响力、引领力的总部型经济;大力发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高端的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数据生产要素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的流量型经济。集聚一批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实力强劲、活力充沛、后劲充足的优势产业。

  11 打造“三个千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速形成并持续发展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千亿级在线新经济产业集群。紧紧抓住杨浦滨江建设在线新经济集聚区有利契机,加快将滨江区域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试验场、先导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提升能级,依托区域企业在算法能力、场景数据方面的优势,为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和拓展应用提供平台支撑。做强位置服务产业,以“国家北斗地基增强一张网”为核心优势,持续拓展北斗高精度时空应用,形成以上海杨浦为中心向全球提供北斗高精度信号服务的能力。建成北斗高精度应用标准体系,打造上海北斗时空信息产业生态。加速区块链风口产业发展,发挥区块链大厦示范集聚效应,凝聚区块链领域的核心力量。加快建设“基地+基金+智库+社群生态+培训”的区块链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搭建以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为支撑的双创平台。加快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内容科技为特质、以直播经济为引擎的数字文化产业,加大对动漫、游戏、电竞、音频、短视频、直播等垂直类网络视听企业培育支持力度,促进新兴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内容生产。

  ——打造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促进现代设计产业多元创新发展,在巩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的基础上,加速向咨询策划、总承包、总集成等上下游领域延伸产业链,支持鼓励企业拓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等高附加值业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密切关联产业,支持现代设计产业向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开发、园林绿化、节能环保技术与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拓链整合,依托同济科技园、节能环保科技园等载体,吸引集聚引领性、平台性企业和中小企业群落,引导节能环保产业与现代设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

  ——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一代汽车产业,持续吸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驾驶等产业链各领域头部企业集聚落地、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位置服务产业核心技术优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发优势,构建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技术应用场景,加速技术商业化。支持企业创新拓展新一代汽车的后市场服务业态。抢抓工业互联网新蓝海,鼓励区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培育集成服务供应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支持联通打造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服务业。推动传统都市工业升级,鼓励和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数字化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发展。推动“上海手表”“回力鞋业”“正广和”“梅林食品”等一系列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12 加速“两服”提升

  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推手,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能级。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提升。着力构建涵盖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财税服务和法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链。依托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财大金融谷等功能载体,吸引有影响力的科技金融总部型、研发型机构集聚,带动大数据征信、移动支付等新型金融机构入驻。在上海银行杨浦科技支行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加快汇聚优秀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机构等资源,培育建立上市梯队,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升。打响杨浦商业创新特色,聚焦“国际范”“时尚潮”“上海味”,打造五角场市级商业中心时尚潮流引领地、杨浦滨江商旅休闲带、控江路品质生活消费区,积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面提升杨浦商业地标形象。强化在线新经济与商圈、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载体间的联动赋能,加快建设杨浦创新消费体验区,引进和培育更多体验型、智能型、观赏型、打卡型商业业态,培育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品牌和特色消费场景。培育大健康产业生态,积极把握健康中国建设新机遇,加快推动医研企结合,深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构建智慧健康、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促进、医药流通和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健康金融五大领域“一圈一带多点”的杨浦健康服务业发展布局。提升体育消费能级,以杨浦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促进体育健康联动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五角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作用,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做大做强体育健身休闲,积极发展体育场馆服务,推动杨浦从“体育大区”向“体育强区”转变。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按照中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发挥改革开放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13 全面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的新型高效政务网络,形成覆盖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政务系统总门户。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建设,基本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体系,优化国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上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改革。实施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创智教育”的课程、课堂和评价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应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人事薪酬机制。深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健全体系完整、运行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其他社会事业改革。

  14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吸引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机构。深化与美国帕罗奥多市、意大利科莫市等友好城市和波士顿、以色列、北欧等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杨浦双创国际顾问作用,深入对接国际资源,进一步拓宽杨浦发展的全球视野。积极承接自贸区和进博会溢出效应,积极对接进博会参展商和经贸团组,将开放合作之门打得更开,持续放大对贸易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的促进作用。

  15 全面加强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平台作用,努力形成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先发效应,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科创板相关专业服务能力,做实做强浦江资本市场实训基地、长三角科创板预备营功能,培育更多高质量科创板上市资源。加大对西藏日喀则、云南丽江、贵州遵义等对口地区帮扶和合作力度,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杨浦所能”的原则,秉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宗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推进协调发展,优化城区发展功能布局

  坚持南北联动、东西互动、协调均衡的原则,在“西中东”总体布局基础上,以功能提升引领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的城区功能布局。“一核”,就是以杨浦滨江南段为核心,以“生活秀带”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滨水区,推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功能项目落地,建设在科创研发、文化创意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央活动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两翼”,就是以西部创新发展带和东部战略发展带为两翼。西部创新发展带在西部核心区发展基础上,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集聚优势,依托湾谷科技园、尚浦领世、创智天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等功能载体,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辐射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东部战略发展带在东部战略区发展基础上,充分发挥空间载体优势,加快军工路地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能级和经济密度,更好促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多点”,就是在中部提升区发展基础上,以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城市概念园、凤城巷等为支撑,充分发挥双创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产业发展实力、街区独特魅力。重点打造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四大功能区。

  16 滨江全力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通过实施一流城区规划和配套行动、一流功能提升行动、一流公共空间建设行动、一流城市治理行动,努力将杨浦滨江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城市更新的典范、社会治理的样板,形成滨江“生活秀带”引领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三个领域突破先行的总体格局。建设“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上海市都市旅游治理现代化最佳实践区。加快推进滨江中北段规划编制工作,加速军工路地区转型升级,为杨浦发展提供战略空间。加强复兴岛战略规划研究。

  17 大创智全力打造国家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动设立企业家联盟和产业联盟,加快构建智慧医疗、文创设计、知识产权等产业生态,有效提升大创智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打造“大创智数字公园”“大创智绿轴”等高品质的智慧城市公共空间。依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校区,探索新型开放式校区联动机制,打造开放式、融合式、共享型创新创业集聚区,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服务能级,全力建设品牌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高水平示范区。

  18 大创谷全力打造世界级创谷

  加快推动长阳创谷一期、四期,互联宝地二期,138街坊东块等项目建设,以空间再改造,推动形态再优化、品质再提升,打造高品质、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开放的创新创业空间。持续发挥全国双创周主会场品牌效应,全面对标硅谷、中关村、深圳湾等全球创新网络关键点,通过举办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双创活动,吸引更多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汇聚,持续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的全球影响力。

  19 环同济全力建设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

  不断深化区校合作内涵,全力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版。建设以现代设计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环同济”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核心作用,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服务生态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

  七、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优化提升城区整体功能形象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努力形成科学高效、安全有序的城区综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形态和生活品质。

  20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优先、适度超前,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确保轨道交通18号线、江浦路越江隧道竣工通车,推动轨道交通20号线、24号线、26号线、隆昌路越江隧道、嫩江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早日启动建设。加强骨干路网与市域快速交通体系的衔接,建成北横通道杨浦段、军工路快速路等项目。完善地区路网,优化交通组织,畅通区内交通。统筹协调排水系统建设,提升防汛排涝能力。建成大武川雨水泵站截流调蓄工程,建设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完善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水管网。持续推进变电站新改建工程及重大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1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为“牛鼻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着眼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全面拓展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业务专网和移动端应用三整合工作。着眼于“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强“云、数、网、端、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系统整合和数据汇集,全面建成区、街道二级城运中心,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22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党建引领,整合管理服务资源,统筹基层工作力量,不断推动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深化睦邻家园建设,以睦邻中心为枢纽,以睦邻街区为突破,拓展睦邻空间到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街道社区,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睦邻家园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专业化社会组织。发挥杨浦区社会组织(公益)总部基地的作用,构建各具特点的不同公益组织集群。大力培育发展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打造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杨浦特色的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建设。

  23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加大移动源污染控制力度。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推进水安全、水清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建成新江湾城生态流域。结合工业用地减量化和城市更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治理修复。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达标建设。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把杨浦大桥公共空间打造成创新型生态城市公园。以滨江绿道为主线、以生态科普为脉络、以工业遗存为特质、以公园街区为场景,变“城市中的公园”为“公园中的城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4 牢牢守住城区安全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深化平安杨浦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落实城区安全运行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构建“统一指挥、权威高效、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的城区应急能力体系,建立各领域风险清单和清单动态管理制度,提高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支持驻区部队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八、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

  25 全面完成旧区改造

  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完善城市更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共同推进,有序开展美丽家园、老旧公房成套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更新项目。不断推进完善征收安置房、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多层次供应体系。

  26 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水平。扩大重点人群就业,多渠道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对口支援地区贫困户等实现就业创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回归社会人员、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政策。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依托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以上海举办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杨浦职校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建设。

  27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优质普惠发展,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依托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实施“于漪教育思想引领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在传播新时代教育思想和培养教育新时代教师队伍方面积极探索。扩大优质托育资源供给,促进托幼一体化发展。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特殊教育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完善和丰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加大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和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力度。

  28 全面推进健康杨浦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杨浦行动。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成为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区之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实施新一轮区域性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工程。通过多层次区域医联体建设强化以家庭医生制度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推动体医、医养、医残、医教结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9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充分、均衡、多样的养老服务供给。深化睦邻小厨助餐服务、尚体乐活空间等养老品牌,探索推进家庭照护床位、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等项目。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建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

  3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织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救助兜底保障网。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提高社会组织参与慈善超市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加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完善残疾人“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措施。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如磐信念、点燃如火热情、唤起如光大爱,不断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31 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深化“三区联动、同创共建”,坚持创建靠民、创建为民,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32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依托杨浦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着力推进杨浦区公共文化和旅游软硬件建设,打造一批区级、市级、国家级公共文化和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演艺设施、体育设施建设。建成世界技能博物馆。加快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把“沉睡”的文化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发展好。切实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33 建设文创产业高地

  深入贯彻上海“文创50条”,实施“文化+”战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全面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贸易、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重点布局一批在线文娱、知识付费、文化金融等产业项目。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基金落户杨浦为契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领军企业,支持内容科技企业研发新技术、拓展新业态、实验新模式、搭建新场景,营造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区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杨浦发展的强大合力。

  34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确保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在杨浦落地落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激励全区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依托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东部园等平台,广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落实“四责协同”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5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民主”的重要论断,尊重人民群众对城区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不断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民实事人民定、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全区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支持政协进一步拓展委员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和载体,更好践行履职为民理念,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为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6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深化拓展“一线工作法”,鼓励广大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区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抢抓发展新机遇、贯彻发展新理念、融入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篇章,为加快建设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而努力奋斗!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