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重庆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985 2021-01-18

“十四五”时期是江北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宁波市江北区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江北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三五”期间,江北区认真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委、市委重大部署,深入实施“五化联动”、统筹推进“五大建设”,谋划推动了一批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年度增速实现全市“四连冠”,总量取得历史性进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升至第54位,实现了区域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进步。坚持以数字化引领创新发展。深入贯彻省市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推进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建设,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平台能级持续提升,高端人才引进实现突破,制造业单打冠军、上市企业数、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市位居前列,区域创新实力、经济密度、规上工业亩均税收等重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十。坚持以融合化引领全域发展。全面完成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加速迈进,核心滨水区、谢家天水片区、电商园区、慈城新城等城市组团基本形成,城市更新提速提效,城乡建设框架逐步拉开。坚持以市场化引领改革发展。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纵深推进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25项省级改革试点工作,打造“一件事”集成改革、基层政务公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非接触性执法等改革品牌,召开省级以上现场会6次,政府透明度指数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前三,行政审批服务群众满意率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坚持以国际化引领开放发展。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大”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侨梦苑、老外滩人文交流平台、前洋跨境电商生态园等开放平台,持续办好中华慈孝节、海丝国际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活动,自营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增幅保持全市领先,各领域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坚持以多元化引领和谐发展。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供给,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先后荣获全省、全国第一,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2.3%、40.1%,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连续15年获评省级平安区,成功夺取全省首批星级“平安金鼎”和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了心无旁骛谋发展,团结一致干事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北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伴随着“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入高质量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进一步凸显,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省委、市委对标建设“重要窗口”和当好“模范生”的目标,推动全省、全市各领域发展持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在“十四五”发展的新背景下,江北既面临着产业转型技术迭代、城市北拓品质蝶变、区域协同发展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城市首位度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民生供给质量不均,社会治理能力不全等短板和弱项。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科学把握时代背景和区域特点,以重任在肩的责任意识和倍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进一步融贯上位战略、转化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打造发展新引擎、争创发展新优势。

3.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江北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区域综合实力实现显著跃升,成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实践样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大产业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更加凸显,涵盖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的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全面建成,基本形成高能级、高效益的现代都市产业体系。城市框架沿姚江、甬江持续北拓,进一步形成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三生融合的发展格局,核心城区首位度更加显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亮点纷呈,形成国内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接沪连杭的区位作用持续发挥,在服务国家和省市战略、参与各方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公共服务软硬件实现高水平全域优质均衡,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全面形成,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政治生态持续保持风清气正。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江北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落实省、市重大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聚力“数创赋能活力区、拥江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标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均衡区”建设,全领域推进“五化联动、五区共建”,全方位打造“创智之城、和美江北”,努力实现区域能级跃升,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争创实践样板。

5.“十四五”时期江北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二○二五年,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千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形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样板性成果,努力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建设更具产业竞争力的数创赋能活力区。“数字江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赋能水平和强度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排在全省前列,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重大产业平台、重大产业集群实现能级跃升,经济密度持续提升,基本完成向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建设更具功能承载力的拥江发展引领区。沿姚江、甬江滨江岸线得到高强度开发,轨道交通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三城会战”和“四大片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框架实现拥江北拓,区块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协调联动的“一带两轴三核四片”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建设更具内生驱动力的城乡融合标杆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城乡资源要素流通更加顺畅,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越,基本实现覆盖全域的一体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建设更具环境吸引力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领域深化改革实现全面突破,资源配置效率和政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引领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重大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更具社会向心力的美好生活均衡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实现同步增长,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区域文化影响力更加彰显,全社会文明素质持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攀升,高效协同的整体智治格局初步形成,发展与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创新为核,数字赋能,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贯彻省市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数字经济领跑、两业深度融合、产业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全力打造数创赋能活力区。

6.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创新,加快构筑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在发展中注入更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加强关键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放大产业研究院赋能作用,推动科研设施、大院大所、科创企业加速集聚、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创新企业梯队,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核心创新企业群建设。积极推进多层次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校地合作,以产教融合破解产业难题。加大创新激励力度,探索建立科创领域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完善金融支持创新制度,落实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等应用支持力度,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优化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流通顺畅。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7.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谋划建设生态优、政策好、能级高的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赋能中心,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前瞻布局数字经济前沿产业、新兴产业和应用新场景、新模式,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引领力强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围绕江北特色优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形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软件与新兴服务产业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竞争力强劲的都市工业集群。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巩固提升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三大基础性服务业,聚力发展人力资源产业、现代港航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健康休闲产业等四大特色性服务业,培育辐射力强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超前布局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等重点领域的未来产业,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清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体系建设。

8.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聚焦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加快打造电商园区十大百亿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工业区二次开发,促进电商园区和工业区功能互补,全方位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全省“两业融合”样板园区。加快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持续做大做强膜材料、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推动新型材料、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科研孵化产业融合、智力资本服务融合、产业城市人文融合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育成区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重点发展符合都市形态的高能级、高亩均、高附加值新兴制造业,打造都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新平台。立足商务楼宇空间资源整合提升,聚焦现代服务业培引方向,持续深化楼宇招商引资和整规提升,努力创造更多的万人楼、亿元楼。

四、拥江塑核,南联北拓,加快提升区域功能承载力

科学布局全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土地空间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一带两轴三核四片”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升核心城区首位度,全力打造拥江发展引领区。

9.建设滨江创新活力带。依托滨水资源优势,推动重点区块、平台连点成片、串珠成链,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四宜”兼具的滨江创新活力带。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坚持产业做高、功能做宽、文化做厚,推动甬江北岸区域成为宁波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休闲设施、时尚品牌的核心集聚地带。坚持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强化产业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快引导先进产业、商务金融、高端居住、运动休闲、生态景观等不同城市功能优先布局,推动姚江北岸区域成为空间形态优、产业能级高、智慧设施好的宁波城市客厅。

10.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轴。强化以轨道交通为引领的城市发展模式,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区功能布局、资源配置整体优化和战略提升的导向作用,加快发展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两条主轴,谋划推动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等新线建设,有效叠加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江北最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动力轴。沿轨道交通2号线打造科创发展动力轴,突出科创主导、文创特色,加强沿线产业的联动性和互补性,推动文教商旅各业态元素一体化协同发展,构筑江北最具科技感和人文元素的发展动线。沿轨道交通4号线打造产城融合动力轴,加强沿线服务设施、公共空间、产业园区、文旅资源等有机衔接,推动形成产城深度融合、城乡高水平一体的发展新优势,构筑江北最具产城融合度和人口集聚度的发展动线。

11.以“三城会战”提速四大片区建设。深入挖掘新一轮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潜在红利,全力打好塑能中心城、崛起姚江城、复兴古县城“三城会战”,加快建设空间呼应、功能联动的“四大片区”,以点及面提升城区辐射能级和承载潜力。以中心城塑能为抓手,立足三江水岸资源和区位配套优势,做强创新策源与高端商务商贸两大核心功能,加快布局国际滨水创意片区,打造中心城区塑能极核。以姚江城崛起为目标,推动产城深度融合、科技产业融合、城乡高度融合,加快布局未来都市窗口片区,打造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典范之作。以古县城复兴为龙头,整合慈城古县城、保国寺、荪湖、北部山水自然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加快布局生态旅游示范片区。以功能迭代为导向,推动庄桥、洪塘区块城市品质改善和业态功能置换,加快布局有机更新提升片区,打造江北全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城美乡靓,全域共生,加快提升内生发展驱动力

坚持以融合化引领新型城市化、全域都市化和全域景区化,推动城市业态和乡村空间深度融合、乡村资源和城市需求精准对接,加快城乡区域转型发展、美丽江北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城乡融合标杆区。

12.努力构建全域融合的改革创新机制。聚焦功能融合,推进城市时尚功能、经济功能、休闲功能和乡村田园功能有机深度融合,努力促进城乡形态更新、产业更新、人口更新。完善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推动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着力打造甬江北郊片、洪塘荪湖片、北山休闲旅游片和姚江农业园区片等城乡融合发展重点示范区块。聚焦要素融合,充分利用城市近郊优势,深化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改革,加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汇聚的良性循环。

13.努力构建全域一体的建设管理机制。坚持建管并举,积极探索城乡管理新机制,以“智能化、法治化、社会化、标准化”为切入点,形成功能更强、服务更优、覆盖更广、系统更完善、结构更合理、保障度更高、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更多的全域一体精细化建设管理新格局。健全城乡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四横十纵”干线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强化对外交通链接功能,构造打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路网,实现城乡交通网络布局优化升级。增强快速路网服务能力,提升区域内部的通达性,优化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实施海绵城市、未来社区等功能提升工程,谋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优化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14.努力构建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机制。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标准,加快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市建设步伐,持续打造城乡人居优美画卷。强化环境源头管控,严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建立地上地下工程同步规划建设的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地下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升地下综合化功能。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江北城市近郊山水田园优势转化,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会展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成一批富有产业优势、文化创意、乡愁风情的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六、改革牵引,扩大开放,加快提升发展环境吸引力

以数字化改革和国际化开放为牵引,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更多决定性成果,全面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15.强化改革破难。突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推进改革系统集成攻坚突破,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一件事”改革向机关内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迭代升级、延伸扩面。全面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行政服务、公共服务等移动平台融合集成水平,打造“掌上办事之区”“掌上办公之区”“无证件办事之区”,更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建设与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综合联动执法,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

16.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强化资源要素市场化、差别化配置能力。加强工业用地保障,创新产业用地供给方式,优化土地二级市场管理,完善“标准地”出让制度,健全低效用地倒逼、奖惩、二次开发机制,提升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效能。畅通资本要素循环,打造“凤凰行动”升级版,强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动国有资本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社保、融资、租赁等政策服务体系。完善数据产权保护机制,深化数据开放共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建立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审慎包容监管机制,推动市场“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信用江北建设,提升社会信用基础能力,强化市场监管创新,完善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加强诚信政务建设。

17.高效率服务国内循环。大力实施进口替代策略,不断加强供给创新,研究出台出口转内销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深耕国内市场,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区域商业商圈布局,积极引进新型高端业态,加快建设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提升老外滩商圈、湾头商圈、谢家天水商圈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打造十五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努力提升传统消费,加快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大力培育新消费新模式新热点,持续做热夜间经济,大力发展直播经济,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完善消费信用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18.高质量参与国际循环。持续推动侨梦苑、中意宁波园区核心区、中国(宁波)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宁波前洋跨境电商生态园等开放型平台建设。建立与国际先进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改善国际化标识、语言、教育、医疗环境,推进国际化示范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日韩、东盟等新兴市场,深度开发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加快构建多元化国际贸易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推进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贸易新模式实现新发展,持续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提升进口贸易品质,培育壮大外贸新增量。鼓励企业顺应国际贸易转型发展的新趋势,高水平开展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快贸易结构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变,打造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外贸产业集群,促进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服务一体化走出去。

19.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大”建设、“甬舟一体化”等国家、省、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各类市场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推动科创、产业、金融、人才、信息、数据等重点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持续释放和增强核心城区区位优势。注重招商与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转型、未来发展规划相匹配,完善全域联动招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全区域招商资源要素调配,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链招商、供应链招商和小分队组团招商等招商模式,大力招引创新型、品牌型、总部型等高成长性优质项目,推动招商引资由“拼资源、拼优惠、拼政策”向“比服务、比特色、比配套”转变,服务保障优质项目落地。

七、人居和美,治理现代,加快提升民生社会向心力

坚持统筹发展与民生、发展与安全,全领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高水平优质均衡,全方位展示江北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不断提升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美好生活均衡区。

20.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综合公共服务,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升欠薪治理管理能力,营造公平和谐的劳动就业环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让“乐业江北”的成果更大。完善“全龄层”优质教育体系,深入推动国际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校地合作办学,突出办学特色,培育引进一批名师名校,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优学江北”的品牌更响。加强公共医疗应急体系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机制,高质量推进医共体建设,培育扶持一批名医名院,全方位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让“健康江北”的品质更高。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让“幸福江北”的福泽更广。

21.加快提升文化魅力。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五彩文明新江北”文明实践行动,大力弘扬“四知”宁波精神。加强人文素养,深化全民阅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高水平保护利用宣传慈城古县城、老外滩等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核心外延,加强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利用和商气人气业态植入,持续做好慈城“千年古城复兴”工作,培育一批网红打卡项目和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创港、音乐港、时尚港等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强化商业业态管理,推进文化项目功能形态扩容提升、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导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搭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制造、体育等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创意水平和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

2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擦亮“基层治理四平台”品牌,进一步规范提升社区(村)全科网格,进一步调优治理结构、整合治理资源,推动权限下放、力量下沉、服务下延,加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强化整体智治,坚持数字赋能创新治理,推进各领域智慧应用系统接入集成和场景应用,谋划布局感知互联网络,强化数据挖掘和业务协同,搭建集数据归集共享、信息分析判断、场景智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加快从“事”向“制”“治”“智”转变。坚持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加快完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群众自我管理和意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23.铸牢安全发展基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严防各种错误思潮侵袭和蔓延,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构筑军政军民团结的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全面加强经济安全,严厉打击经济金融等领域违法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持续推进“平安江北”建设,加快构建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高效联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监管和治理,打造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深化雪亮工程、智安小区、“无感扫码”等前端感知网络建设,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长效常治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化解各类治安风险隐患。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重大隐患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持续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工作。推进法治江北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团结统一的良好发展氛围。

24.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要求有效落实。构建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完善党委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举措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持续深化依事见人干部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梯队,全力打造维护力强、引领力强、担当力强、服务力强、廉洁力强的“江北铁军”。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清廉江北建设,压紧压实管党治党“四个责任”,坚持惩治高压、权力归笼、思想自律三管齐下,严肃查处重点领域、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三不”机制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5.全面提升“北岸智谷”建设内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人才工程,大力实施领军型人才“倍增行动”。加快建立“张榜招才”的针对性引才机制、竞争性使用机制,创新高端人才直接认定制等遴选模式,确保新引进、新入选人才持续高速增长。加强与名校名所战略合作,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探索高校和重大科研平台留编引才方式,破除人才二元体制障碍,擦亮“以赛引才”“以校引才”“以才引才”品牌。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加快构建全球引才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加快侨梦苑、宁波人才之家等高能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构建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设企业家成长生态系统,打造适应全球科技产业革命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充分认识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响应国家人口政策调整,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大力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落户,着力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流入量,不断优化人口结构。

26.凝聚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凝聚起更多“宁波帮·帮宁波”人士、港澳台海外乡贤人士支持江北建设的合力。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局观念,不断加强人大、政协、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统筹联动、上下协调。深化亲清政商关系建设,构建多层次民营企业家荣誉体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激发全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胜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是江北在新时期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全面打造“创智之城,和美江北”,努力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争创实践样板。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