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重庆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1214 2021-01-18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文件

渝北委发〔2020〕15号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

关于制定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渝北区

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化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我区实际,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重庆赋予了重大使命、带来了战略机遇。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十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谋划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推动渝北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000亿元,总量持续位居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从1.6:51.0:47.4调整到1.4:33.2:65.4,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的增长点。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综合科技竞争力、“双创”指数连续15个季度保持全市首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枢纽门户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751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满意度居主城前列,“机场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加快融合。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以“双十万工程”为抓手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古洛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建设高效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新增各类学校82所,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8年,完成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193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6.9万户,建成农转城安置房170万平方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6%。文化事业和产业方兴未艾,文旅融合加快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当前,全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也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顾五年来的艰难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党中央坚强领导,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风险挑战。只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工作要求,沉心静气、真抓实干,工作就有底气,发展就有希望,事业就能顺利。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干实绩践行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诸多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拓展扩容和各区县、各平台竞相发力,功能板块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渝北比较优势逐步减弱。同时,高质量发展动能还不够强劲,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期,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十亿级、百亿级项目还不多,投资消费增长乏力,经济“稳增长”内在基础较为脆弱。高品质生活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停车难、交通堵等“城市病”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高品质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较大差距。

3.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为渝北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两中心两地”,特别是支持建设广安—渝北跨省市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市委加快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有利于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硬件”和“软环境”,厚植内陆开放新优势,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向渝北集聚。区委创新实施的“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农村“双十万工程”正在显效发力,逐步释放发展潜能,为“十四五”时期渝北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谋划我区“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把握“四区”建设这一发展定位和临空特质这一基本区情,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渝北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二、“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发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效应,全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内陆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规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标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今后五年,要紧扣全市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全面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提升。“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农村“双十万工程”综合价值全面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展现更高水平,高竹新区建设走深走实,全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更大台阶。

——改革开放能级显著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营商环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全面提升,以机场为核心的对外大通道更加优化,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航空产业、信息通信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自贸试验区渝北片区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以国际航空港为支撑的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功能作用全面发挥。

——山清水秀美丽渝北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建成,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建成区面积超过220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高品质生活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择校热”“大班额”“入园贵”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4所三级甲等医院,多层次社会保障稳步实现全覆盖,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全面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文创、数字、传播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展现更高水平,城市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强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全面建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渝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7.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区经济实力更强、质效更好,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创新氛围更浓、动能更足,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创新生态圈更具国际竞争力,创新策源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活跃,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成为普遍形态,全面建成创新型城区。改革开放体系更全、格局更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渝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临空开放体系全面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达到更高水平,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枢纽功能、门户形象”充分彰显。城乡颜值更高、气质更佳,“机场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的城市形态深度融合,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山水与人文共生共荣、融合发展的生态之美全面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人民生活更美、保障更优,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和健康渝北基本建成,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渝北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引领区。

8.加快培育创新力量。抢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加快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5G智能硬件检测基地,在新材料、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力打造渝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建设一批新兴孵化和加速平台,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体系,用好用活青年人才成长驿站,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教结合和企业实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10.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用好“风险、天使、担保、种子”四大科技基金,大力支持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科技专业服务,引进一批科技资讯、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机构,吸引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中介机构落户渝北。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

11.提升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创新策源能力。着眼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探索“一谷多园”模式,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构建“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形成“1+3+5+10+N”创新生态,全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生态谷。用好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积极打造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成果展示促进中心,持续完善中新示范项目信息通信领域实体展示区生态,全面建成中新示范项目合作通信领域示范点。加快推进中关村信息谷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全球软件中心、集成电路工程中心、无人驾驶体验公园等重点项目,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成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策源地。

四、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效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扣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固本开新求变、补链强链成群,加快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1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区财政每年继续安排不低于2亿元技改资金推动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争创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围绕汽车整车、笔电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以前沿科技城、空港工业园为支撑,围绕OPPO、传音等龙头企业,抓好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招商,全面建成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依托龙兴工业园,推进航空制造、装备生产等重大制造业项目发展。提速建设重庆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建成千亿级园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培育同步推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增长点。创新发展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工程,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分行业做好延链补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标准制定、网络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提高产业价值链和“渝北造”市场竞争力。

13.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重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机遇,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依托木耳航空物流园、机场航空物流园和保税港区国际贸易物流园,加快国际快件集散中心、国际工业品采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集聚发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全面建成千亿级航空物流园。推动龙湖天街、中粮大悦城、新城吾悦广场、合景泰富悠方、万科航空总部等重点项目全面营运,培育壮大总部贸易、服务贸易、创新金融等高端商务商贸业态,全面建成千亿级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以“一山两镇两街三城九园”为载体,培育现代消费,加快时装小镇、三亚湾海鲜美食城、西南国际汽贸城、居然之家智能家居小镇等重点平台建设,全面建成千亿级现代消费走廊。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行动,支持低效工业楼宇转型发展文创、康养产业,联合西南政法大学建设西部(重庆)法治科技园,大力发展专业服务。推进重庆数字普惠金融产业园建设,提质打造重庆基金小镇,巩固提升银行、证券、保险业,全区存贷款余额保持全市前列,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力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增效,改造提升两路等传统商圈,加快打造提升中渝国际都会、森活大融城等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加快推进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展会综合体建设,用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展会资源,持续壮大会展经济。

14.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农业品种、品牌、品质建设,全面建成“双十万工程”,强化后续管护,夯实农业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生态渔业和名贵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1—2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打造万亩级“宜机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以航空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打造木耳新乡村、统景“田园牧歌”、兴隆“巴渝乡愁”等美丽乡村综合体。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面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15.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全力支持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支持过境铁路运输干线建设,推动G65渝邻高速复线建设,新建2条以上东西向骨架道路,加快推进连接多宝湖、麻柳沱等城市新拓展片区的骨干路网和轨道交通建设,构建“空铁公水轨”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能源保障和综合利用水平。围绕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积极争取一批国家、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渝北,抢先布局实施一批数据共享与交易中心等“新基建”重大项目,建成5G基站8000个以上。

16.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紧扣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瞄准“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优化提升“一核两区”布局,大力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大数据产业,全面建成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健全工业互联网体系,培育“服务+制造”的协同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大力推广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商务等生活方式,培育更多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应用。深化数字领域开放合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五、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

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17.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紧扣全市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深化合作,高水平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和人口迁移。依托临空资源,加强与全国其他临空经济示范区在航空关联产业培育、空港枢纽建设以及航空物流产业打造等方面协同协作,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依托“五个千亿级”产业基础,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和面向大市场的供应服务能力,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数字经济、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合作,推进进口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18.全面促进消费。紧扣全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和现代消费走廊为引领,以“三龙”片区高品质商业商务集聚区和两路片区临空商务区为重点,以城市特色街区和社区商业为补充,在传统消费、新型消费上双向发力,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拓展高品质消费空间,提升消费能级。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打造“智慧商圈”,传承振兴老字号,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转型。以“互联网+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为引领,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积极拓展时尚消费、定制消费、信息消费、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鼓励发展智慧门店、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零售,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和潜力,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挖掘居民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19.强化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紧紧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策划、包装、储备、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项目。加强项目科学调度,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记录”、工程建设“三方日志”管理,推进洛碛码头、碑口水库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增强投资有效性。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

20.科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产业发展布局、人口等要素配置,高标准编制多宝湖、麻柳沱、石坪、木耳、五重等片区城市拓展规划,突出规模和质量并重,注重区域联动、产业衔接、功能互补,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谋划各片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多宝湖片区依托山水资源,高标准建设环多宝湖景观带,引入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重点发展高端研发、文旅文创、大健康、创新金融等临空现代服务业,打造“人城境业”融合共生的公园智慧新城。麻柳沱片区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康养旅游、文旅产业,建设西部最大的AI公园,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城。石坪片区依托前沿科技城,发挥紧邻机场优势,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医疗装备、智能装备、消费电子等产业,打造临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木耳片区依托航空小镇、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发展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文化展示、航空商务服务等产业,完善航空生活服务配套,打造“山城”特色突出的国际航空社区。五重片区依托空铁公多式联运优势,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打造西部领先的综合性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提前规划好南北大道、两江大道北延伸段等沿线的产业和城市功能布局。

21.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机场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一体建设,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落实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两路、回兴等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动渝湖路、双龙大道等片区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精细推动“三龙”片区内涵式发展,加快空港新城建设用地指标落地,深化中央公园片区产城景融合,示范推动城市整体形象提升。完善城市功能,系统治理出行堵、停车难等“城市病”,提速建设一批城市立交、快速路及主干道,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瓶颈路”;完善城市应急设施配套,增加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优质化供给;注重留白增绿,扎实推进城市公园、慢行步道、城市绿廊建设,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成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韧性和宜居程度。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智慧城市智能中枢,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健全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强化场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增强人口承载能力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适时推进镇街、村(社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统筹优化农村“三生”空间基础上,编制完善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及村庄规划,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农村彩钢棚屋顶,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同网同价。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方式,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覆盖,全面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展具有渝北特色的新型集体经济。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依托“三社”融合发展,完善激活“人”“地”“钱”要素的政策举措,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生活困难群众一体化帮扶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支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扶贫开发、推动乡村振兴。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提高扶贫资金使用质效。深入开展对口帮扶,进一步深化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

七、践行一体化发展理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立足主城都市区目标定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努力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新动力源”。

24.加快高竹新区建设。高标准编制高竹新区规划,优化“两区一城一带”功能布局,建设跨区域产城景融合现代化城市,成为双城经济圈新增长极和改革试验田。建成南北大道北延伸段、包茂高速高竹新区互通等重大基础设施,推动新区连接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轨道交通建设,配套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商贸功能设施。积极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培育发展智能智造、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轻量化材料等产业,推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协作配套区。依托华蓥山、御临河自然人文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带。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优化高竹新区合作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推进金融、能源、电信、医疗等行业有序提供跨行政区服务,围绕用地保障、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税收分成、统计分匹、投融资等领域建立统一制度体系,推动政策叠加共享、择优使用,实现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

25.全力服务两江新区发展。坚持“两江兴、渝北兴”,健全“五方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创优市级平台发展环境,切实做好征地拆迁、重点企业运行、社会事务等领域服务工作。强化基础设施协同,统筹推动渝北与两江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强化招商协同,建立招商信息交流、重大项目落户协调等机制,推动招商项目落地落实。强化产业协同,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创新、航空关联产业等领域,搭建工业互联网协作平台,实施产业补链强链工程,促进与悦来集团、龙兴工业开发区和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等平台之间有机衔接,打造协同互补的产业生态,实现合作共赢。

26.深化与毗邻地区和友好城市合作。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与毗邻地区和友好城市战略协同、规划衔接、政策沟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渝长高速、渝邻高速等扩能升级,联合争取干线铁路、轨道交通等项目布局,畅通与毗邻地区村社“微循环”。加强产业发展协同协作,聚焦汽车、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强化与江北、北碚、长寿等毗邻地区产业链整合,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围绕航空关联产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相关领域,深化与成都双流、德阳、广安、眉山等地合作。健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完善跨界河流水环境补偿机制,协同推进华蓥山、铜锣山等跨界山体保护和御临河、大洪河、大湾河等跨界河流水生态保护。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深化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合作,全面落实养老、工伤社会保险协同互认机制和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加快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与邻水等地联合打造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健全与毗邻地区“八联机制”,联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八、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区域发展新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27.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区属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全市民营企业转型发展试点区建设,帮助解决融资难、用工难、降本增效难等问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聚精会神办实业,支持企业“上云、上规、上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28.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全面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自然资源资产、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为重点,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全面落实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土地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等要素市场功能,探索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要素交易平台。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入实施“云长制”,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

29.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现代财税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区与镇(街道)财力分配机制,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基层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落实地方税费制度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运行监测预警体系,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

30.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试点。加快建设智慧服务型政府,深入实施“全渝通办”“跨区域通办”,加快推广“渝快办”应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审慎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强化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用好临空政策法律服务国际中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对标市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九、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全面建设内陆开放空中门户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紧扣内陆开放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以国际航空港为引擎的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建设行动计划,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体系,充分彰显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门户形象。

31.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紧扣全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统筹空铁公水四种方式,强化空港、水港、铁路港“三港”联动,加快建设国际航空物流分拨中心,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优进优出,全面建成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优化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增强航空干线运输能力和区域分拨配送能力。抢抓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建设机遇,强化铁路(高铁)通达功能,推进渝汉高铁进机场,支持铁路枢纽东环线及机场支线、渝达城际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木耳铁路站与果园港、团结村铁路口岸开展铁水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积极争取接入渝西高铁大通道。拓展水运通道功能,加快建成洛碛港,完成疏港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港口与中欧班列(重庆)、航空物流枢纽无缝衔接。

32.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统筹口岸、保税港、自贸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资源,加快推动提档升级、协同发力,全面提升要素集聚和引领辐射功能。用好用活江北国际机场指定口岸功能,高标准建设特色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临空消费中心、进出口水果智慧交易中心、“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渝北片区建设,持续深化“一本报告管全域”改革。加快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发展,推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与新加坡樟宜机场全面合作,强化航空产业、信息通信、服务贸易等重点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成中新航空产业园。

33.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和人才开放为重点,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巩固拓展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围绕“引龙头、补链条、建集群”,设立1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集群,探索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出口产业示范集群。推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加工贸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等业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和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设立中外合作(合资)投资基金,支持区内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与境外基金合资开展合作,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有序推动企业“走出去”,争取更多国际组织来渝北设立分支机构。

十、加快建设文化强区,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3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成果为抓手,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提升“理论麻辣烫”宣讲品牌,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道德典型推荐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时代楷模”杨雪峰精神,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做优渝北“巴新巴常”志愿服务,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35.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渝北特征的文艺精品。建立健全现代传媒体系,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公共文化阵地网络,推进中央公园北端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全国数字文化馆、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推广项目试点任务。提档升级农村便民文化设施和镇街文服中心,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渝北文化云”建设,探索“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施巴渝民居保护工程,加强对赵氏武术、华蓥高腔、小河锣鼓等非遗项目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内涵,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36.壮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构建临空文化融合发展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依托临空文化创意产业走廊,集聚发展文化创意设计、艺术品创作与交易等业态,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设计示范展示区。加快推进重庆影视传媒基地—重庆纪录片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传媒和影视产业。用好国博中心、中央公园等平台资源,引进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大型文体活动,繁荣节事经济。深入实施文化产业领域“双创”和成长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企业。

37.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立足渝北生态优势、人文资源和临空特质,深入实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及相关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紧扣临空都市旅游,加快发展会展文旅游、智慧体验游和工业旅游等业态,打造石头房子、“欢乐环山”等文旅综合体,塑造培育“临空都市、魅力渝北”“家和远方”品牌,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向旅游空间转型。依托“三环十景”,提质打造古洛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白俄罗斯风情小镇、龙兴古镇、铜锣山矿山公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御临河大峡谷创建5A级景区,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以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为主轴的3个超大规模农旅文融合美丽乡村综合体,成为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促进市场融合,推动旅游业对外交流合作,结合渝北特色小商品、民间手工艺品,开发一批文旅产品,激活旅游消费。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推动旅游集散系统、旅游公路、旅游专线等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增强渝北美誉度和吸引力。

十一、加快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厚植绿色发展本底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8.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用好长江、嘉陵江绿化专项资金,实施一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明月山、华蓥山等山体保护,推进铜锣山生态系统修复,打造全国山地生态保护修复样板。深化落实林长制,全面落实“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市级部署,以巩固提升农村“双十万工程”为重点,持续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强化实施河(湖)长制,加强御临河等重点河流、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39.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合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措施,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严控项目落地门槛,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形成生态经济体系。用好山水资源,建好御临河滨水休闲带、温塘河生态欢乐谷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康养业等“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交易机制,促进自然资源增值。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绿色建筑。

40.加强环境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建立完善网格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污染治理,深化建筑行业和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机制改革,精准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推进“三水共治”,巩固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成果,深化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能力。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污染地块分类管控,大力推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创建一批“安静居住小区”。

41.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行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资源产出率和能效水平,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力度。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快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十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43.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围绕全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统筹解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群众、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深化“老乡就在家乡”等就业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依托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打造“创享渝北”升级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网络直播销售、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4.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四个一流”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在园幼儿普惠率达到80%以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适应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和国家生育政策要求,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统筹做好建成区教育资源整合以及保税港、悦来片区等新开发区域的学校规划建设,新建花石中学等中小学42所,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加快区职教中心搬迁投用,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以上,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发展引领地。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深化与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支持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丰富社区教育,畅通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4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继续增强社会保障兜底功能,加快推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人群全覆盖,促进城乡居民适龄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加快拓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灵活人员就业社保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搭建综合救助平台,构建“梯度分层救助”格局。健全退役军人工作制度,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示范建设。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维护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46.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全面落实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优质医院,全面完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创建,完成区妇幼保健院、区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和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补齐镇街、村(社区)医疗资源短板,建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创建一批市级示范“智慧医院”,不断提高优质医疗供给。建立主动性公共卫生防控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分级使用监管。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德和医技水平。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7.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渝北区康养中心;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普惠养老。扩大健康养老一体化服务供给,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物业+养老”、农村“互助+流动”养老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智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办好老年大学,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托育服务机构和设施规划建设,增加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推进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规范建设三级综治中心,强化基层管理服务工作,持续推进“网格化治理”和“街区制管理”,加强城乡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队伍建设。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渝北实践十项行动,完善信访制度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总结推广“民情茶室”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依托“雪亮工程”和“9+X+N”综治信息平台,推动在智能安防、智慧城管等方面应用,提升预警预测预防社会风险隐患的能力。

十三、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渝北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推动更高水平平安建设。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完善重点领域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工作机制。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等方面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50.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斗争,坚决打击非法宗教组织,坚决守住不发生暴力恐怖案件、极端恶性事件和重大政治事件底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51.突出抓好经济安全。建立经济风险预测预警、分析研判、挂牌督办、评估考核制度,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分析,强化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加快区属融资平台转型,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安全。完善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台账式”管理机制,稳妥处置政府隐性债务。积极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统筹防范化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风险的底线。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52.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建筑施工、交通、校园、医院、高层建筑、旅游景区、危化品等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疫苗监管,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和健康底线。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加快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等综合设施,加强救灾队伍建设,强化抢险救灾综合保障,提高较大及以上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应对机场等重点区域面临恐怖主义犯罪高发的潜在风险,依法严厉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毒品犯罪和电信诈骗、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加快建成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区。

十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形成合力,确保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工作部署兑现落实。

53.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践行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区委常委会及区委议事协调机构定期研究重要工作制度,统筹解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54.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深化拓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5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注重在重大斗争中考察识别选用干部,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确保德配其位、才配其位。围绕“八个本领”“七种能力”,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提高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大力营造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广开进贤之路,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吸引和支持各类人才在渝北干事创业。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支持和保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完善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落实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坚持大统战格局,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深化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加强依法治区,认真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渝北。

57.确保“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本次区委全会部署,制定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区规划体系。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好工作力量、工作进度,以钉钉子精神机制化、项目化、政策化、事项化推进。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的机制,及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战略效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