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重庆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1266 2021-01-18

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

关于制定重庆市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武隆区

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武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就制定重庆市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武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对武隆生态旅游扶贫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过去的“穷乡僻壤”现在都变成了“人间仙境”;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聚力量,在全国首批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翻开了撤县设区的崭新一页。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区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坚持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5亿元,年均增长6.9%;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旅游扶贫经验模式两次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R&D投入增幅居渝东南第一位,蔬菜、茶叶、水果等科研院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成功组建“绿色智库”,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协调发展构建新格局,城乡区域发展均衡性协调性不断提升,产城景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旅游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星罗棋布,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魅力彰显。绿色发展开辟新境界,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巩固,成为全市唯一同时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区县。开放发展塑造新优势,铁公水空开放通道更加完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日益优化,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影响力持续扩大。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安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当前,全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也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中央和市委坚强领导,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风险挑战。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沉心静气、真抓实干,以实干实绩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区改革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必须统筹好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确保既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又实现质的明显提升。从重庆看,我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总体处于全市靠后的位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距离全市平均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从武隆自身看,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任重道远,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还需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差距,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3.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武隆脱贫“摘帽”、撤县设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为全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武隆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国家和市级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有助于我区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市委、市政府推动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支持重庆东三环产业带协同推进,支持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支持武隆旅游国际化发展和凤来新城开发建设,以及航空、高铁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展现作为提供了多方面有利条件。

谋划我区“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武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二、“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4.“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市委对武隆发展的定位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今后五年,要充分发挥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联结点功能,加快打造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携手南川合作发展,联动道真协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基本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国际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区域性文化旅游交流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内容更加丰富,旅游业开放程度和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旅游人均消费收入和境外游客占比、过夜游客占比大幅提升,初步构建形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展示平台。

——基本建成“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动能显著增强,绿色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绿色能源、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升,探索出一批可借鉴推广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模式,具有武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取得重大进展。

——基本建成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东部“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和西部“凤来新城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景互动发展成效更加突出。“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品质彰显,凤来新城建设初具形态,建成一批具有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地方风物的美丽乡镇和宜居村庄。

——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长足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育幼、助残扶弱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开放通道更加完善,开放平台进一步丰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联结点功能明显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增强,城乡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城市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化强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治理效能取得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全面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7.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旅游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教育、人才、体育等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文化强区、健康武隆基本建成,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山清水秀美丽武隆全面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径成效成为全国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产城景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扎实推进旅游国际化,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向国际化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8.创优国际化产品体系。对标全球著名景区,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山地休闲度假胜地、运动康养胜地、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区,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国际乡村生活首选地”目标提档升级乡村旅游。着力以旅彰文、以文促旅,充分挖掘利用喀斯特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爱情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商贸等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突出沉浸式、个性化、差异化体验需求,开发打造温泉旅游、科技旅游、影视旅游、研学旅游、探险旅游、冰雪旅游、情侣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顺应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高端体检、医养抗衰、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康复疗养相关产业。梯度储备和创建一批国家A级景区。建成“天下鹊桥”“阳光童年”等文旅项目,推进建设各类大型文旅综合体。加快建成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国际会展中心,推进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建设。

9.提升国际化服务品质。加快构建“快进漫游”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开辟仙女山机场与国内主要城市间直飞航线、著名景区间串飞环线,力争开通国际航线。提高景区景点与机场、高铁、高速、国省干道间快速通达能力,鼓励汽车租赁、共享汽车行业发展。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入驻,打造一批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特色民居。引进国内外品牌餐饮企业,打造适应不同需求的特色餐饮集群。开发入境游客“自由行”智慧旅游系统,打造自助游智能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推行路牌标识、旅游信息指南等双语化、多语化,提高涉旅行业人员外语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培养引进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全面推进旅行社、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等领域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

10.加大国际化营销力度。加强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塑造推广,推动“人间仙境·度假圣地”“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品牌标识享誉全球。开展节庆赛事营销,引进国际性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打造一批地方特色演艺项目、节庆活动。推进影视营销,开展影视作品创作拍摄、首映发布、评选颁奖等活动。强化创意理念,精心策划事件营销,持续引发关注热点。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体系,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加强与国际顶级社交平台合作,加大在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与跨国旅行商、在线旅行商合作,设立境外营销中心,打造全球营运网络。

11.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世界旅游理事会等交流合作,争取设立国际旅游组织分支机构。持续办好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国际交流活动,争取设置全球旅行商大会等国际性论坛会议分会场,丰富对外交流平台载体。拓展合作范围和领域,深化与国外友好城市、友好景区合作互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拓展与东盟、欧美、非洲等国家地区交流合作。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兴办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通道,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构建具有武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12.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机制。巩固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成果,积极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把更多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生态产业、绿色产品。健全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严格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推进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推进绿色金融建设,探索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要素交易等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健全完善生态治理、“两山”评估考核等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3.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超算等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积极培育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实施数字化装备普及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数字化由生产制造环节向企业资源、供应链、仓储物流管理等环节延伸。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应用。深入实施“云长制”,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14.提质发展生态工业。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主动承接成渝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优质产业和产业集群转移,主动为主城都市区提供产业配套。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构建页岩气全产业链。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推进食品类旅游商品、特色文创产品、工业艺术品、地方手工艺品等生产加工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消费品产业集群。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引进培育高端家具、品质家纺、品牌家电等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快发展家具家居家纺家电产业。打造开发、设计、生产、施工配套完善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推进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延伸,加快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产业优化升级。

15.做优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2+6+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茶叶和特色水果、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主导产业,巩固发展烤烟、桑蚕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提升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增强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做靓仙女红茶、武隆羊肉等特色品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地一批工厂化农业项目,做大豆干、苕粉等地方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向专业化、多样化、高品质和价值链高端转化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企业总部、研发设计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武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与信托、融资租赁、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大城乡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内外贸结合的专业市场,推进“四式联运”物流集散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销售,做大做强区域性电商品牌。加大会展专业机构和中介机构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发展现代会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服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体育、家政、寄递等服务业,打造一批服务业知名品牌。

17.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能力建设,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强化乌江、芙蓉江、仙女山、白马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加大小微湿地保护力度,涵养好芙蓉湖国家湿地公园,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治理,全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和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五、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

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提升城乡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努力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8.优化产城景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升规划编制水平,强化规划监督实施,统筹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加快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东部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打造“凤来新城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构建东西部协调互补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破解制约产城景融合发展的“人”“地”“钱”等问题,增强人口集聚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打造一批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片和示范乡镇,辐射带动全域产城景融合发展。

19.高标准规划建设凤来新城。坚持未来现代城市发展方向,坚持产城景融合发展,将凤来新城打造成为支撑武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融入主城都市区的“桥头堡”。强化规划引领,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显成效、十年铸新城”开发时序,精心编制《凤来新城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把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成武隆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平桥至龙潭段,规划建设凤来新城至城区快速通道,争取广涪柳铁路、“南岸—南川—武隆—涪陵”轨道快线等项目途经凤来新城。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山水、城区、园区、景区、乡村等要素,加强城市风貌塑造,优化城市配套功能,彰显都市田园城市独特魅力。有效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配套、转移,打造绿色农副产品、家具家居、民俗旅游商品等加工、交易、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度假康养、休闲娱乐、酒店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商务会展、研发试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城郊型经济。

20.加快提升城市品质。落实城市更新行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加快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科学论证和统筹推进人行天桥、跨江大桥、立交桥、下穿道、轨道交通、智慧停车场等建设,加快南北滨江路、城市环线建设,增加高速下道口与城区直连通道,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通行网络。推进商贸综合体、特色商圈、步行街等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夜市街区,聚集人气和商气,繁荣城市经济。严格管控沿江区域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合理规划建设“半山城区”,打造一批亲水平台、临江廊道,营造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的城市风貌。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建设一批高品质住宅社区,改善群众居住品质。综合利用零星用地、低效用地建设一批“微公园”“微广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实施文化植入、景观打造和绿化美化工程,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推动实现自然优美、人文醇美。充分挖掘城市人文内涵和再生价值,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优化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增加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实现职住平衡,提高城市宜居程度。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深化“细管、众管、智管”,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五个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编制实施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提高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水平,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支持城市资本、技术等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促进城乡经济循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落实好低保制度与解决相对贫困政策有效衔接机制。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部委定点帮扶、市级帮扶集团和相关区县对口帮扶资源,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六、强化协同联动发展,塑造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

用好“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合作、抱团发展、互利共赢,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22.加快打造主城都市区后花园。依托武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康养资源、山地特色农业资源,为主城都市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康养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和绿色农特产品,打造全市高品质生活示范承接地、主城市民首选的近郊康养度假目的地。建设一批医养融合示范基地、生态康养示范基地,培育气候养生、中医养生、温泉养身、体育养身等康养业态,不断满足主城都市区市民健康保健、养老养生需求。积极拓展赛事运动、乡村民宿、游轮游艇、自驾房车等度假业态,大力培育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休闲度假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建设一批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园和示范村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产销无缝衔接和冷链物流体系,成为主城都市区绿色农特产品重要供给地。提高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领域公共服务与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和谐优质的公共服务环境。

23.加快打造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整合提升城区、仙女山、白马山游客接待中心,构建集交通换乘、车辆租赁、产品展示、旅游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渝东南枢纽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对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实施“城景通”“景景通”工程,联接畅通与“一区两群”重点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等交通网络。汇集整合渝东南旅游信息资源,集中提供涵盖旅游各要素环节的中介服务和咨询服务。推进乌江博物馆、渝东南武陵山区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民俗文化旅游消费品集中交易中心等建设,提高对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引领能力。

24.推动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着力推动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细化合作机制、合作载体和合作内容,携手打造涵盖武隆区凤来、庙垭、平桥、鸭江、和顺、大洞河、白云等7个乡镇以及南川区水江、山王坪、骑龙、中桥等4个乡镇的全市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统筹建设时序和实施步骤,以凤来新城为核心,以乐村白云大洞河康养组团、水江凤来产业组团为支撑,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色产业集聚协同、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防联治等为重点,联动南川打造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融合发展示范区。

25.联动黔北地区协同发展。围绕商贸物流、旅游康养、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领域,加强与道真、务川乃至遵义等黔北地区市县合作,共同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推进武隆至遵义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武隆至道真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畅通成渝地区至东南沿海及黔北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交通通道,带动人流、物流加速集聚。整合武隆与道真文旅融合资源、生态康养资源、农特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共同构建一批跨区域市场平台。在武隆与黔北区县交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风情小镇、旅游小镇、边贸集镇,促进文化交流和商贸合作。

26.增强区域发展整体合力。加强与涪陵区、长寿区等主城新区交流合作,强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商贸物流等方面产业协作,共同推进重庆东三环产业带加快发展。携手涪陵区、丰都县协同构建大仙女山旅游环线,联合建设大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围绕文化旅游、公共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大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其他区县合作力度,细化合作项目、合作载体和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能级。

七、对接强大国内市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紧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27.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武隆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对接,用好航空高铁时代到来的通道优势,全面加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注重与市域“一区两群”区县协调联动,协同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等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28.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品质化、多元化升级趋势,打造区域性旅游消费新高地,助推全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档升级传统商贸业,大力引进中高端消费品牌企业和产品业态,不断提高消费供给能力。创新发展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共享经济、首店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扩大消费潜力释放。优化消费环境,健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提升群众放心、舒畅的消费体验。积极开展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业态新场景,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加大力度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推动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依托航空、高铁便利条件,培育壮大旅居度假消费人群。围绕凤来新城规划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吸引人口汇聚,增加消费载体和消费主体。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物流、支付、专业化服务等产业链条,大力培育远端消费主体,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29.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动态完善、滚动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纳入市级和国家投资计划,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政府投资方式,运用信托基金、PPP等方式规范有序盘活存量优质资产,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强投资绩效评估管理,提升投资规模和有效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破除民间资本准入障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加强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提高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投资有效性,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

八、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不断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奋力开创武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30.接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体制和“放管服”改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支持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作、专业化发展、多元化经营,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推动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偿机制。稳步推进殡葬改革,不断提高殡葬服务能力水平。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行政区划调整改革。

31.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推进旅游国际化发展为引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实施对外开放,推动成为重庆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点。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加快形成贯通交汇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大通道与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大通道。提升城区、凤来新城、度假区、工业园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对接成都高新产业示范区、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中新示范项目等开放平台,争取一批高新项目或配套项目落户。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高标准规划打造高铁商务区、临空经济区、临港加工区,规划建设“金融楼”“商务服务楼”“总部经济楼”等对外经济开放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外向度高的市场主体。深化与市内外友好地区、国际友城的合作交流,积极与境内外地区、城市缔结友好关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工作激励考核机制、重大项目“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等。

32.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前沿科技创新,推进星球低重力环境复现地基模拟装置、地外生态系统地面模拟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力争在智能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各类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技改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建设力度,利用蔬菜、水果、茶叶等科研机构攻关突破和推广运用一批产业化创新成果,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筹建一批专家工作室、联合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武创新创业,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休憩疗养机构落地。创新“候鸟”人才引进机制和使用模式,搭建“候鸟”人才工作站、科研工作站等服务对接平台。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

33.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化农村移风易俗,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34.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发展。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佳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区美术馆、白马山战役纪念馆、智慧广电等文体设施和文体项目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做好地方史志编撰工作,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35.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反映人民审美追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和影视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工艺美术、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在业态、品牌、市场、服务等方面多元交融、互促共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推进数字文旅建设,培育数字文创、数字艺术展示、数字文化装备等新业态。促进文旅业态与商贸业态多元交融,拓展艺术场馆、实体书店、剧场影院等文旅消费空间,培育多元文旅消费模式。

十、全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6.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档交通网,加快渝湘高铁、渝湘高速复线、白马航电枢纽等项目建设,推进垫丰武高速、武隆—涪陵高铁等项目建设,提升区内干线公路畅达能力,实施农村小康路通畅工程,加快城区、白马、土坎、中嘴等客(货)水运码头建设。筑牢水利网,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体系,提升水资源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丰富能源网,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推进仙女山、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冬季集中供暖项目建设,布局实施城乡页岩气输送管网。升级信息网,加大5G通信基站建设力度,实现5G、千兆以上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搭建一批生态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转型促进平台,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

37.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搭建一批劳务协作基地、创业就业示范平台,推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做好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3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优化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创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大幅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大力培育适应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引进市内外高等院校来武设立分校(分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积极性,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民学习浓厚氛围。

39.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武隆行动。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力度,布局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区级医院等级创建,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加快区中医院创建三乙医院。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0.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转移接续和异地服务,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巩固全民参保登记成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综合社会福利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性托幼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大力发展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保障群众住有所居。

4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孵化一批专业化社会组织,培育造就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社区为重点,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向基层下移,深化基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2.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健全政治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持续净化网上政治生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落实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和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等方面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43.突出抓好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维护金融安全,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稳妥处置政府隐性债务,提高债务化解能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注重防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风险,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44.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校园、高层建筑、旅游景区等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着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加强全过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和健康底线。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生产安全等领域专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区域性应急物资保障基地。深化平安武隆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45.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注重培树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落实国防动员法规制度,支持国防和军队跨军地改革。深化民兵调整改革成效,优化民兵力量体系,推进民兵建设转型,大幅提升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国防教育宣传普及,推进民兵训练基地、国防教育体验园、军事战场体验园、人民防空工程等建设。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成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6.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7.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好基层减负工作。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48.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改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细化人才项目扶持、特色人才开发、专业人才提升、创新人才培育具体措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培育壮大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49.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群团改革,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全面加强依法治区,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50.确保“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及区委十四届十次全会部署,制定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保障力度,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研究提出和谋划储备一批对区域内乃至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向上对接力度,力争更多事项纳入国家和市级“十四五”规划内容。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抓好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确保区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