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712 2021-01-19

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三明实际,就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为动力,开启三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展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委工作部署,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打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即将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基本完成我市赶超目标任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规模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近2倍。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54569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大气、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国地级市前列,“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优势更加明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市不良贷款率降至1.35%,一般债务率、综合债务率均低于警戒线。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医改、林改、绿色金融、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特色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精准扶贫、生态综合执法、河湖长制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农村承包地确权改革、国企园区改革、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融媒体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林博会等明台交流合作平台成效良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成“e三明”网上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服务环境居全省第二位。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发展提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两岸乡村融合振兴行动启动实施,“城市有机场、县域有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短板加快补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综治“长安杯”等称号,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三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三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新三明建设各项积极因素加速集聚。推进“三明实践”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带来全方位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利于山区发挥后发优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央对口支援政策落地,政策叠加的优势持续显现,带来重要红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三明作为老区苏区山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新三明建设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实力不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市与全省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各项目标努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局部领先,“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展现新局面。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素质全面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法治三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三明,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市居民收入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三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深化“三明实践”,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篇章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持续推进以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的“三明实践”,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打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进新三明建设。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全省先进城市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增长潜力、内需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贡献率明显提升,四大主导产业总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三产短板加快补齐,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市、区)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的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市场主体活力更加迸发,打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作出贡献。

  ——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持续打响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万寿岩古人类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比重提升至全省平均水平、结构显著优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三明文化软实力、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气、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升,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明显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三明开创新局面。

  三、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打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

  6.做实做足“红色三明”文章。保护传承红色基因,实施革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发掘利用工程,深化红色三明专题研究、红色题材作品创作,常态化开展红色三明故事宣讲、红色情景音乐剧展演,讲好“三明实践”故事,讲好领袖为民情怀故事。常态化开展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担当。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红旗广场雕塑等红色标志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坚持“事业+产业”,建设反“围剿”纪念园、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编纂红色乡土教材,推出一批红色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教学线路,策划“三明实践”、红色、绿色、医改、林改、精神文明等培训集训,争取各类培训教育基地挂牌,发展“红色+培训+旅游”。实施“红色+特色产业”工程,重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军民融合临空经济产业园、综合应急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围绕“三明实践”“红色+”“绿色+”拓展策划项目,全程跟进新时代国家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制定,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用好部际联席会议成果,力争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先行示范区、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示范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等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推动老区苏区由脱贫小康向共同富裕迈进,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7.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住国家、省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机遇,打造“4+3”产业新体系,培育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壮大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现代种业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数字信息、生物医药、建筑业等加快发展,推动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技改行动计划,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三明制造”向“三明智造”“三明创造”转型。深化拓展“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常态化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推进优势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领域横向拓展,加快三钢发展为千亿企业、翔丰华等9家企业发展为百亿企业。一体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打造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8.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故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展现三明的责任与担当。发挥“林深水美人长寿”优势,培育生态产业,补强三产短板,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推动生态环境监管、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司法保护等各项改革相互衔接、协调推进,力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9.做实做足“文明三明”文章。提升“满意在三明”品牌,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深入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志愿之城”为统揽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二次创业精神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样板城市。持续完善全民参与全民提升的精神文明创建机制,健全城市精细化治理长效机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抓好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展览(三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广市民文明积分制,提升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水平。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诚信建设、志愿服务、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等长效机制。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市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拓展“新闻+政务”“新闻+服务”,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红色、客家、朱子、万寿岩古人类等特色文化挖掘传承创新,加快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三明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项目,推动三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巩固提升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周周有戏看”“半台戏”“三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

  10.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传统产业结构提升、新兴产业创新创造,支持机科院海西分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永清石墨烯研究院、市农科院、医工总院三明分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三钢等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双高”“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坚持每年举办中科院(三明)科技成果对接、全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支持高等院校开展人才科研协同创新、技术转化创新试点。完善闽西南科技协作、京闽(三明)科技协作、明台科技协作机制,扎实推进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加强人才、技术、成果及产业化项目对接,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跨区域科技协作创新取得实效。

  11.激发人才活力和潜力。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实施《三明市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政策,推进“人才房”政策落地,加快人才住房、公办学校等项目建设,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教育、医疗配套。推广“人才编制池”做法,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支持科研机构、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自带技术、自带成果、自带资金到我市进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开设绿色通道,对补齐、补强我市主导产业链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聘任创新人才。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与北京市科委、厦门市科技局对接合作,推动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1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机制,试行技术“揭榜挂帅制”,对事关产业重大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凝练悬赏标的,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揭榜者,对完成目标取得实效的胜出者给予奖励。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环节。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完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制度,鼓励企业对研发人员实行激励性持股扩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成果处置权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依托“知创福建”等服务平台,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专利管理水平。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分段补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宣传落实力度。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扩大“科技贷”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3.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钢铁与装备制造业产业,发挥三钢集团、海西重汽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钢铁产业链延伸,壮大整车整机制造规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绿色高端钢铁生产基地和国家级高端绿色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实施新材料产业倍增工程,持续推进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产业链条拓展延伸,培育壮大海斯福等龙头企业,加快氟新材料“一区四园”、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一区三园”以及稀土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氟新材料绿色产业基地、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基地。文旅康养产业,以休闲旅居、山地运动、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为重点,加快推进市委党校(市综合培训中心)迁建、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生态康养城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代表性的品牌线路和示范基地,推动文旅康养全域全时全产业链发展,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示范市。用好沪明联谊会、森林康养基地联盟等平台,完善职工疗休养、医保报销等优惠政策,持续深化闽西南旅游协作,打造全国知名的文旅康养胜地。特色现代农业,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和特色现代农业“五百”工程,推进“一区两带六业”布局、4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6个“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做大做强河龙贡米、建莲、美人茶、乐子鸡蛋、大金湖有机鱼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培育茶叶、小吃等龙头品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14.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引进新型墙材生产、机制砂、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等项目,支持开展高性能混凝土、海洋工程水泥、新型装配式建材等特种建材制品的研发生产,补齐高端建材等关键环节,打造新型建材产业基地。高端纺织业,重点补齐产业用纺织品、高新技术纤维等领域短板,加快突破天丝溶解浆技术瓶颈,加快染整产业绿色发展,推动粗细络联智能数字化纱纺、高品质混纺纱、多功能差异化混纺纱线、高强涤纶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现代种业,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重点加快建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强市农科院及种业科研平台建设,推进联合育种攻关,加强水稻、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育种研发,强化金湖乌凤鸡、戴云山羊等畜禽保种场资源保护,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维护种业安全。以延伸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链为重点,以科荟种业、六三种业、禾丰种业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中国稻种交易中心,全力推进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突破5G商业应用、卫星数据应用、轻量化应用产品和关键材料等领域。推动南方制药抗肿瘤新药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扶持福建省一建等建筑业龙头企业,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15.推动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发挥三明林深水美、宜居宜养的特色优势,培育“绿色+”新业态,推动生态与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生活服务业、两岸乡村融合等有机结合,跨领域整合政策、项目、资金,探索生态产业化创新特色路径。“绿色+教育培训”,整合生态、文化、旅游、林业、行政等资源,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高校等沟通对接、深度合作,争取设立各类培训研学、职工疗养等基地或中心。“绿色+文旅康养”,全域全时全产业链推进文旅康养,制定康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培育温泉疗养、静心修养、观鸟休闲等业态,发展银发经济、适老产业,吸引大都市康养消费。“绿色+体育休闲”,依托丰富山水资源,策划实施体育旅游、体育营地、体育休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等项目,拓展汽车露营、水上运动、森林运动等业态,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绿色+水美经济”,做深做透“靠水吃水”文章,发展包装饮用水、饮品加工、水产养殖、亲水体验、涉水旅游等业态,打造生态经济新增长点。

  六、积极扩大内需,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16.推进项目攻坚与招商引资。持续深化“五比五晒”主抓手、主战场、主阵地作用,调整优化“五个十”重大项目和“项目攻坚年”项目库,完善“难、硬、重、新”工作攻坚督办机制,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聚焦“两新一重”、“四篇文章”、“两岸融合”、群众“急难愁盼”、历史遗留问题、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策划生成5G基础网络、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策划争取“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县级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重大交通水利项目,策划推进教育补短板、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新型城镇化项目,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坚持“合算合规”,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加强商机项目策划,定期向社会公布,推进“线上招商”、产业链招商、第三方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精准招引一批高质量、带动强的项目落地。

  17.推动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注重需求侧管理,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围绕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提供森林康养、休闲旅居、文化旅游、山地运动、茶叶、小吃等绿色、健康、安全的生态消费品,构建“商业中心—步行街—商圈”多业态集聚的新型消费商圈,培育特色精品夜市,策划精品夜游,打造夜经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创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市、县、乡、村建设,创建一批电商村镇,深化“全闽乐购·乐购三明”“逛吃三明”“山货上头条”等社交、短视频销售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围绕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壮大商品贸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市场,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汽车消费供给优化升级,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围绕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培育教育、养老、托幼等新兴市场。落实带薪休假、疗休养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18.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抓住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机遇,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兴泉铁路、浦梅铁路、昌福(厦)高铁等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两纵两横”铁路网,实现县县通快速铁路。建设高品质公路网,推进乡镇便捷通高速、莆炎高速公路等工程,实施国省干线提级改造、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行动,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加快老旧危桥改造,80%以上普通国省道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争取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市(城)区公交化运行全覆盖。稳步推进内河航运建设计划。推进三明机场通用航空及相关产业建设,建设集通航运输、技术培训、信息服务、飞行器制造与维修为一体的省级通航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的交通体系,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安全,提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水平。建设综合物流网络,加快县域公共配送中心、县乡村物流资源整合等项目建设,发展“仓储配送一体化”新型配送模式,实现村村通快递,客货运枢纽县(市、区)全覆盖。推动物流园区、陆地港、公路港、码头等货运枢纽与机场、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顺畅衔接,发展公铁多式联运,构建三明“货运无缝隙衔接”运输体系。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19.深化特色领域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全国学三明、三明埋头干”,推动“三医联动”向“全联”“深动”发展,做大做强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三明联盟,完善医保打包支付政策、中医药服务保障体系,创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总医院+医保基金打包”健康管护机制,建立区域健康管护新体系,改革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推进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和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融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创新林票市场化交易、林产品交易、天然商品林赎买等机制,开展林业碳汇改革试点,推动农村承包分散经营林地纳入林业碳汇组织体系,探索建立碳汇技术标准、碳排放、固碳交易、碳汇金融服务等体系。深化农村改革,稳妥开展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加快推进沙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落实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完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拓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福林贷”“快农贷”“振兴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全方位融资服务体系。深化河湖长制、企业排污权交易等改革,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20.深化市场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国有企业集聚发展战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企参与文旅康养、优势产业、特许经营等领域,引导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形式融资。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措施,健全融资担保、涉金融案件企业“白名单”制度,推广供应链金融、“资产+”等金融服务创新做法。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探索国企参与和发行信托基金等政府投资新模式,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和再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融资多元化。推进园区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制定开发区管委会权责清单,完善“园区管委会+公司”运营管理机制,建立管招商、管园区、管审批等一体贯通机制,完善园区土地利用机制,加快园区闲置低效用地处置,推动工业园区分类改造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公开承诺整改、年底专题考核、常态化监督,开展工程建设、城建环保、文旅康养、交通运输等领域前置审批事项清理活动,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事项办理环节和时限,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技术服务支撑和场所建设,各项政务服务效能保持全省前列。推动“互联网+政务”效能升级,持续抓好“e三明”创新提升行动,增加全程网办及“一件事”服务事项,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一端全办、异地可办”。

  21.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服务非公企业工作模式,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反映问题诉求、企业家恳谈会等机制,提高“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深化拓展法律服务,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健全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制度,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引导“小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健全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制度机制,实施企业家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为突出贡献企业家授予荣誉、搭建平台的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

  22.深化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推进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科技交流、市场营销,推动一批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重大项目落地。发挥三明联通全国中西部地区重要通道作用,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区域产业互补共进,加快构建区域共同市场,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建设。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落实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融入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作机制,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好厦明经济合作区、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等协作项目落实落地。主动承接福建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完善跨关区通关联动、“单一窗口”出口信保服务等模式,积极参与“福建品牌海丝行”活动,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能产品“走出去”,持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贸易规模。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合作,实施便利港澳台居民在明发展的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

  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2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加快“三沙”中心城区和永安城区融合发展,推进市区人口集聚。推动生态新城发展,加快规划修编及项目策划,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推进北部陈大、贵溪洋城市中心和南部新城、东霞—台江城市中心建设,抓好徐碧旧改、六路商圈、碧湖片区、荆东片区等项目建设,攻坚突破一批城市重大节点和历史遗留问题。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双修”、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抓好交通畅通、供水安全、防洪防涝等九大工程,补齐城市配套功能弱项,适时推进三明市域(郊)轨道交通项目,打造中心城区至县城1小时交通圈。加快小县“大城关”建设,统筹布局教育、医疗、“人才房”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提高县城吸引力、集聚力。推进新阳中心片区建设,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和闽中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和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农村建筑风貌管控立法,深入实施以“一革命四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改善乡村公路、供水、电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饮水安全短板,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历史风貌。完善乡土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动高素质农民培养,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推行“跨村联建”模式,尊重村民意愿,逐步稳妥解决乡村规模小、空心化问题,促进乡村发展和安定稳定。

  25.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交流合作平台等五大融合行动,加快创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引进推广台湾“五新”技术,每年实施一批涉台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加强两岸种业、茶叶、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精细农业对接合作。以泰宁“耕读李家”、三元格氏栲、永安上坪、尤溪侠天下等森林康养基地为示范,在业态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融合,将三明打造成台胞入闽体验森林康养的第一站。引进台湾建筑、文化、休闲农业运营等管理团队,实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以对口交流为纽带,开展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合作,借鉴台湾基层自治经验,推进乡村治理试点,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全域全时林博会,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和明台宗教文化等交流活动,推进明台院校合作办学,以平台融合推动各领域融合。

  26.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常态化、滚动式策划项目,探索新建小区5G智能化管理模式,着力解决“停车难”“电梯加装难”问题,补齐路网、管网、停车泊位、老人儿童游乐休憩设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物业服务等短板,提升城市温度。创新开展日间照料、“四点半”学校、理疗康复等社区服务,规范物业服务管理。探索“街巷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深化拓展“六联六建”社区共建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推行“近邻”党建工作,深化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小区及所在单位挂点或共建社区报到为居民群众服务工作。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持续推进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社区负担。

  九、促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27.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延续,建立完善致贫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提升城市困难家庭、农村相对困难家庭帮扶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系列措施,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构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实施六大群体增收计划,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8.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六条措施,完善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机制,健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学校布局调整机制,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补齐学位不足短板。持续推进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深化总校制改革,加快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卓越发展,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完善教师队伍正向激励、“教师编制周转池”等机制,落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三明教育学院建设,推进教育“三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深化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职教园办学体制,支持三明学院创建地方一流应用大学,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开展“双高”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开展学科建设、培育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整合学校、网络、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等平台,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9.全面建设健康保障体系。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管,推进健康三明行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设新时代三明健康保障体系(政府办医责任、健康管护组织、健康绩效考评监督)。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区域健康管护组织能力。推进闽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拓展区域医疗健康交流合作。实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工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干预,开展大病集中救治行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重病兜底保障机制,推进健康扶贫全覆盖。实施医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办好临床医学、康养等专业,加强儿科、消化内科等专科建设,壮大医院院长、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医学人才队伍。健全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共卫生”示范市建设。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中医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职业病防治、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

  3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老年人、革命五老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3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稳定增长。巩固提升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推进养老工程包项目建设,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加强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升农村幸福院运营质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强化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32.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三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部署,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保障和维护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领域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提升“六无”村(社区)建设质量,完善社区管理,推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综治+保险、乡贤助力社会治理等工作模式。完善信访制度,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防范个人极端事件、“民转刑”等问题。创建国家网络生态治理数字化城市试点,深化“雪亮工程”建设互联互通应用,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等活动,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强化普法宣传教育,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十、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33.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省委“五抓五看”“八个坚定不移”具体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建设法治三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34.系统常态化提振干部精气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事上练、苦中学”,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开展“短小精专”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能力和水平。实施系统常态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措施,构建“在战场中找战果、在战果中找战将”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实行“五比五晒”分组分类“比晒”、差异化考核和重大专项工作奖励、单位内部二级绩效等措施,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选拔培养,用好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担当,坚持激励与惩戒并举,推动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进一步形成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激励机制。

  3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常态化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强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持续开展“一季一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基层“微腐败”、黑恶势力“保护伞”、政策落实“绊脚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6.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按照本次市委全会精神,制定三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区域规划体系。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深化落实省委“三四八”贯彻落实机制,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察评估机制,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督查巡察审计协同行动,加大重大任务、重点项目督查力度,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景光明。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苦干实干,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三明建设。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