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728 2021-01-19

中共铜陵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三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铜陵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就制定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奋力开启新发展阶段铜陵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十三五”圆满收官。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在全国绩效评估中连续获得优良等次,先进结构材料入列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铜陵有色跻身世界五百强,蓝盾光电子首发上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户铜陵。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招商引资考核机制、营商环境、国资国企等重点改革富有成效,义务教育阳光分班、紧密型医联体、新一轮社区治理、循环经济升级版等一批改革成果在全国全省推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发力起势,B型保税物流中心、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建成运营,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科创中国试点全省唯一入选。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跨江联动发展扎实推进,江北区域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G347枞阳段建成通车;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西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滨江生态公园魅力彰显,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长江铜陵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基本完成,棚改三年计划圆满收官,国家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先行,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民生工程工作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先进,文化、教体、卫健、社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重大成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并巩固深化,谈心谈话、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关爱回访机制率先建立,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十三五”发展成就,为开启新发展阶段铜陵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十四五”时期铜陵面临的发展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四化”同步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发展新空间,特别是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我市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面临重大机遇。同时,铜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体量和城市能级小,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县区园区发展不足,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要素制约日渐趋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集中力量办好铜陵的事。

  3.到二〇三五年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一建设三同步”的决策部署,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铜陵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改革创新更加活跃,生态保护更加有力,城市建设更加精致,城乡治理更加高效,社会事业更加进步,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文化发展更加繁荣,文明风尚更加彰显,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一座创新活力足、产业实力强、开放程度深、生态环境美、人民生活品质高的新阶段现代化幸福之城屹立于皖江之滨。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保持转型发展定力,加快建设铜陵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推动铜陵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宁,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对表沪苏浙,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善于用市场的办法破解难题、聚集要素、整合资源、推动发展。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决定》和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意见》,坚持“对标沪苏浙、干好自己事”,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聚力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创富惠民,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贡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更加鲜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倍增,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持续扩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进口和出口、投资和消费、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创新平台作用更好发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落实省委“六个协同”、“五共”要求,在理念观念、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体化上重点突破,搭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车更好借力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入合肥都市圈,加快跨江联动发展,形成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在铜复制推广,积极争创综合保税区,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平安铜陵建设不断深化,法治铜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建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走在前列,力争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三连冠。

  三、聚力创新驱动,加快构建铜陵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夯实战略支撑。

  7.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坚持“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条腿走路,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

  做强做优首位铜产业。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新型“铜墙铁壁”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机遇,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构建链条完整、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世界级铜产业集群,使之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地标产业。充分挖掘铜的发展潜力,推动铜产业向矿山运输、装备制造、机电产品制造等领域延伸,积极开发涉铜高端产品,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支持铜陵有色做大做强做优,奋力摘取更多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巩固提升世界五百强地位。

  构筑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坚持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打造“133”先进制造业集群:“1”即以铜基新材料为核心的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首位制造业集群,“3”即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化工新材料、体现铜陵特色优势的专用装备(环保装备、矿冶装备、轨道交通、模具等)、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的绿色建材等3个特色优势先进制造业集群,“3”即培育壮大半导体配套及增值服务、高端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业、新能源等3个具有优势潜力的战新制造业集群,形成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产业梯度互补、深度融合、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为传统产业植入新技术、赋予新内容、创造新产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更好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支持枞阳县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支持普农集团打造现代农业企业、向整体上市目标迈进,推动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义安区省级农业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快递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深化铜官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跨越提升工程,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讲好铜陵故事,推广精品线路,推动大通古镇、浮山创建5A景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全面推进企业上云,加快制造业智能升级,抓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应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推进政务数据和经济数据、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开放共享,加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8.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切实提高科技创新供给匹配性和精准度。

  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加强与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对接,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各界资源,构建高效能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努力争创省“一室一中心”,在铜基、铝基新材料等领域精耕细作锻长板,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新一轮合作共建,吸引中科院系统应用类研发单元落户铜陵。推进中科大医药和新材料研究院建设。承接用好科创中国平台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专家服务团作用,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引导各县区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创建工程,引导企业扩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推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新要素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主体协作融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为科研院所放权松绑,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重大科技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金融支持、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探索本市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推广应用办法,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

  9.着力构建产业和创新生态。坚持硬件强化和软件提升并重,促进科学家、投资家和企业家结合,企业与人才联姻,资本与技术对接,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

  推动开发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对标长三角先进园区成功做法,持续推动开发园区改革创新,落实与松江区、常州市等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主动构建友好园区结对关系,探索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各开发园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力主攻1-2个重点产业,加快形成规模优势明显、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配套完善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用地保障,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升园区产业承接力和人才吸引力。适时启动铜陵经开区扩区及澄英高科技园建设。

  做实开放平台服务产业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做法;加快实施长三角海关边检通关一体化,大幅提高通关效率和便利性;用好B型保税物流中心,申创综合保税区,申报跨境电商国家综合试验区和零售进口试点,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提升口岸货运量,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充分利用深水岸线资源,大力推动江北港建设,拓展港口腹地,打造合肥和皖西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港。

  紧贴产业和创新所需强化人才支撑。持续实施“铜都英才计划”,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完善全方位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注重培养本地专业人才,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精准引进和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精准对接市场和企业需求,更好发挥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大江教育集团等办学主体作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更多“铜都工匠”。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青年公寓,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打造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生态圈。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铜来铜就业。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落实用人单位的评价自主权。落实编制“周转池”制度。

  推动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突出重大项目、先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强化金融业态、服务、产品创新,为产业发展引入更多金融活水。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投入和退出机制,提升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切实防控金融风险,指导县区、园区做好投融资规划,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五网同构”,构建先进智能的信息网,合理布局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切实推进“互联网+”,打造一批智慧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构建通达通畅的交通网,加快构建现代大交通格局,建成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江北港铁路专用线,推进南环线铁路项目,规划实施铜陵西站搬迁工程,谋划推进铜枞铁路、合庐铜、铜宣城际铁路和铜陵-九华山-温州铁路;加快建设德上高速枞阳段、北沿江高速铜陵段,谋划推进 G50 沪渝高速和G3京台高速扩容工程,加快推进G237、G330、G347和S232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长江干流航道铜陵段常年维护水深提升和引江济淮工程,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江河联运,打造长江铜陵段黄金水道;谋划通用机场建设。谋划构建安全可靠的水利网,以新一轮“一规四补”为抓手,推动长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长江重点湖泊防洪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骨干水源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网,谋划推进江北港物流园、钟鸣铁路物流园建设,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打造江海联运枢纽;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进铜官数谷、汐有等产业园建设,招引大型贸易集团、知名电商平台,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和跨境仓储物流。构建绿色清洁的能源网,完善供电设施,优化天然气网络布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保障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建设兼容发展。

  四、聚力创业强基,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把创业作为强市之基、富民之本,构建有利于创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和创业热潮,把铜陵打造成为能创业、创成业的一片热土,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强基础、聚动力。

  10.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抓干事创业机遇。树牢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在我省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中找准铜陵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拓展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空间,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以产业投资为重点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首位铜产业、“133”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实施重大项目攻坚“主题年”活动,扩大铜基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品供给规模和质量,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联通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形成供求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卫生、生态环保、交通水利、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短板。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职能,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大力引进外商投资。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以产业招商为重点抓实双招双引首位工程。探索“1232”招商路径,建好铜陵投资热力图“一个平台”,为客商提供实时高效的投资指引。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两个环节”,推行重点产业链长制招商,紧盯国际国内投资动向,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产业转移,重点招引对税收和就业贡献大、环境友好、带动力强的产业中高端项目。做到内外、大小、两手“三个结合”,既瞄准世界五百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又引进央企、民企龙头企业;既培植参天大树,又打造满园春色;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用好铜陵名人和企业家“两大资源”,动员铜陵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或为铜陵发展牵线搭桥、献计出力;鼓励本土企业家二次创业,并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作用。

  以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激活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重视对接消费需求,做到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相促进。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设施,引导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提升品质化、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实施知名品牌培育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积极申报安徽省特色商业街、安徽老字号,促进汽车、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夜经济和“后备箱”经济。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打造教育、文旅、体育、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适度增加公共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

  11.大力培育创新创业的企业主力军。把企业和企业家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一批团体冠军、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潜在冠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规上后备重点企业培育库,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强化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和全链条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科技型企业。

  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勇于创新、以质取胜、打造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争做细分市场的“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聚焦主导产业链梳理若干综合规模、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抓住国家设立科创板的机遇,引导企业股改上市,推动更多企业站上更高平台,充分嫁接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领军企业。

  12.掀起县区园区干事创业热潮。立足县区园区实际,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县区园区经济大竞赛,以县区园区争先进位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县区园区始终把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区域经济版图重构的关键力量、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任务,围绕1-2个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突破,有重点地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形成各县区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区域联动、全产业链联动的良好格局。铜陵经开区重点发展先进结构性新材料、信息技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一流开发区。枞阳县重点发展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承接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和铜陵市副中心。铜官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省中心城区发展十强区、长三角区域市域治理先行区。义安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专用装备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先行区、全省城乡融合示范区、铜陵东向发展门户区。郊区重点发展光电信息、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强区、跨江发展的现代新区、宜居宜业的幸福高地。

  积极发展重点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加强重点开发乡镇和特色专业集群镇建设,注重各乡镇差异化发展,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使之成为县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行动,不断增强乡村振兴活力和村级组织服务能力。立足县区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引领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动。

  支持县区园区勇争先创一流。各县区园区主动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按照禀赋要素和发展定位选择对标地区。优化园区要素资源配置,引导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理顺市与县区的权责关系,推进县区协作协同协调发展,积极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县区创新驱动力、发展协调性、绿色竞争力、经济开放度、群众获得感。市直部门跳出“以部门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全力提升服务效能,营造“板块比贡献、部门比服务”的良好氛围。

  13.开展创业文化培育和创业推进行动。完善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培育创业文化,形成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充分调动全社会创业积极性。扶持大学生、农民、科研人员、城镇失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特定人群创业,积极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和青年创业园。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其他有条件的人开展创业。清理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破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落实好重点群体创新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打造创业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强化创业项目开发,提高创业项目转化成功率。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集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交流、跟踪扶持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

  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开展突出贡献企业和星级企业综合评定活动,切实增强企业家荣誉感。加强创业政策解读和创业典型宣传,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厚植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创业、勤劳致富、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创业可贵”的价值导向。

  五、聚力创优提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高扬发展主旋律,主动对标沪苏浙,不断抬高工作标杆,推动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由做了向做好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创优发展环境。

  14.创优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金字招牌来打造,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集聚资源要素的强磁场。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保障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推动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人力资源、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等跨区域流动共享。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准确把握经济违法行为入刑标准。深化信用铜陵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落实企业诉求闭环管理和全程响应机制,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当好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店小二”。从“办成一件事”入手,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承诺即开工”“多规合一”等有效做法。探索政策“免申报”兑现机制,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积极参与共建数字长三角。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15.创优制度环境提升改革质效。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紧盯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的能力。

  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坚持政企政事分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赋权清单制度。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绩效管理;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控政府债务增量、隐性债务总量和超财力投资项目。

  围绕乡村振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执行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排长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推行林长制、矿山山长制,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围绕解决结构性矛盾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坚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公共服务资源运行效率,追求全民福祉最大化。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推动师生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创新征收安置制度,多管齐下盘活闲置资源,破解超期安置和安置房闲置矛盾。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扩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相匹配。

  16.创优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铜陵为重点开发区的定位,统筹推进“主城优化提升、东部融合发展、南部跨江联动”的空间发展策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高水平建设西湖新区,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谋划推进江北港新区建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合理把握开发节奏,深化“四创一建”,推动城市精明增长、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推进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改造升级,加强老旧街区、老旧小区、老旧厂房及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和城市内涝治理,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等民心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人民满意城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统筹县区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大农村“水电路气网”建设投入力度,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深化和推进农村“三大革命”,继续实施“三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政策总体稳定,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城乡联合党建和定点帮扶,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工作队,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贯彻《长江保护法》,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持续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等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三大一强”,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铜陵)经济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之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落实碳排放达峰计划,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做到工业、城镇生活、农业、交通等污染源“四源同治”,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和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循环经济提升行动。

  17.创优安全环境提升治理质效。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铜陵。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金融、生态、网络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走在前列。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用好“城市超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发挥社区治理品牌优势,推深做实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8.创优干事环境提升干群精气神。充分激发广大干群热爱铜陵、发展铜陵、建设铜陵的主人翁精神,全面增强全市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焕发出蓬勃向上、奋发进取、崇尚实干、追求卓越的新气象新风貌,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强大“气场”。

  树牢实干导向。始终坚持实字当头、实干为先,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勇立时代潮头,强化进取意识、敢于攀高比强,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增强“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当学习型干部、做研究型工作,以创新思路、改革办法、担当精神推动工作落实、项目落地、问题解决,真正把苦劳变成功劳、把实干变成实效,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

  树正用人导向。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好干部标准,用好干部考核“指挥棒”,多视角识别干部,多维度评价干部,破除求全责备、苛求完人的思想,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将最能干的人配到发展第一线,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提高执纪问责的精准度,用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以组织对干部的担当推动干部对事业的担当。

  树立正确幸福观。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拉满弓、使满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引导企业树立创造财富、回馈社会的幸福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幸福源自奋斗的幸福观,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六、聚力创富惠民,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统一,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9.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完善富民增收政策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大力促进居民增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落实国家有关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20.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强大正能量。

  提升现代化教育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四名工程”“青蓝工程”,促进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探索寄宿制办学模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铜陵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引进“双一流”高校在铜设立研究生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学校体育健身场馆开放共享,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巩固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末端延伸,积极融入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标准,补齐设施短板。发展文艺事业,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精品力作。用好市、县区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大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入挖掘铜陵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文化保护和非遗传承。加强铜陵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宣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放大“铜陵好人”品牌效应。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认真贯彻《铜陵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21.推动创富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医保政策制度,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健全大病保险运行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类分层、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困难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全面推进健康铜陵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健康铜陵专项行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联体、医共体改革。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千百万”工程,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社会办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办医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七、凝聚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强大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四创两高”的强大合力。

  22.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完善党委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统领,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2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深入实施“凝心聚力新时代”行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深化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2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铜陵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苦干实干,为实现“四创两高”目标、开启新阶段铜陵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