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854 2021-01-20

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共产党安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 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 心强市的新阶段。中共安阳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学习贯 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 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研究“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 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 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安阳 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三五”以来,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 抓改革、促开放、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奋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 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 出彩河南建设贡献了安阳力量。综合实力得到提升,预计 2020 年生 产总值超过 23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174.8 亿元,年均增 速 9.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2.5 万元,年均增长 7%;粮食产能稳定在 370 万吨以上;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 60%。经济 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三大千亿级 工业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 4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 23.5%,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60%。三大攻坚纵深 推进,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滑 县、内黄县实现脱贫摘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污染防治 深入开展,PM10、PM2.5 连续多年实现双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落实,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 线。基础优势巩固增强,安阳豫东北机场具备开工条件,干线公路大 外环建成,“两纵两横一环”高速路网基本形成,5G 基站实现县城 及以上区域全覆盖,全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新发展。城乡面貌发生较 大变化,统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常住人口城镇 化率达到 54.7%,市区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 374 条、公交港湾 140 个,完成 466 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百亩以上公园 17 个,成功创建 国家森林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100 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加快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天蓝、水清、路畅、景美的新画 卷不断展现。改革开放成效显著,调整优化部分管理区域和管理体制,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党政机构改革、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全 面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文化旅游加快 融合,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开工建设,安阳高陵 本体保护和园林景观整治、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和汉字公园、古城保 护整治复兴工程、文体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蓄势待发,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连续四次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 品赛事”称号。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累计实施重点民生实事 100 多 项,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70 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 全覆盖,基本公共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医疗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加,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大局和谐稳 定。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全面 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扎实推进市、县党委巡察工 作,巡察村(社区)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 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弘扬正气、干事创业成为全市上下的行为 自觉,“五比五不比”“把一天当成一天半干”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 浓厚,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特别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有效战胜“7·19”特大暴雨灾害,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 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成绩来之不易。“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胜利在望,为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建设新时代 区域性中心强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安阳新征程奠定了坚 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从国际看,和平与 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 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 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 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 局稳定,更加注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安 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从我市自身发展看,拥有产业基础、文化资源和交通枢纽等优势,处 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区域,区位优势进入重构提升期,动能转化 进入加速突破期,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深化提质期,生态环境治理进入 深度攻坚期,治理能力进入拓展提升期,经济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 有改变,同时,我市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发展任务重,城镇化建 设质量不高,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重点 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文明 程度有待提高,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源增多。“十四五”时期,全市 上下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 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底线思维,提升斗争本领,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 风险挑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 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过努力奋 斗,到二〇三五年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新时代区域性 中心强市,打造成为转型发展示范区、协同发展示范区、文化传承创 新示范区和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区域交通 物流中心、区域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综合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 人均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消费市场加快培育;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市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市、 教育强市、体育强市、人才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健康安阳、 数字安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实现社会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 平安安阳;实现美丽安阳建设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 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对外经济合作和竞争新 优势明显增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 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 好。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 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 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 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 “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开放创新 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 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 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安阳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奋勇争 先,奋力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谱写建设新时代区 域性中心强市的绚丽篇章。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 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 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不 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质量第一,提升发展效益。突出产业优化升级主攻方向, 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强市之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着力推 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 动能,推动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构建高水平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创 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更高水平有机统一,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以深化改革破除制约高 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 势,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循环 的内外联动性,在新发展格局中蓄能增势。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土地、 矿产、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 生态安阳。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面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 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 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基 础和面临的形势环境,突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成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的目标导向,今后五年要实现“三个同步” “三个超过”,即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 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生产总值、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努 力推动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 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显著提升,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 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千亿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大 幅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强 市地位更加稳固。 

创新驱动实现新跨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提升,达到全省平 均水平,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 进,聚才用才育才环境大幅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融合呈现新局面。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市带动能力 明显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粮食产业“三链同构”优势更加 凸显,县域经济形成一批特色强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更加健全。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要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 具活力,营商环境竞争力显著提升,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初步构 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文化繁荣展现新景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水平大 幅提升,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 度。文旅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强市基本建成,文化影响力和旅游 吸引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和 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明显扩大,公共服务体系和社 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突出环境问题基 本消除,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治理效 能显著提高,法治安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得 到充分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不断健全。 

三、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创新资源 集聚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7.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坚持创新资源聚合、创新主 体聚集、创新服务聚焦、创新产业聚变理念,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机制 创新、模式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充分利用,支撑产业快速聚集发展。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三本四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辐射作用,吸引科技资源、高新技术企业 入驻我市,推动本地企业与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组建协同创新联盟、 新型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集聚区、科技孵化园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 加强合作,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开展 联合科技攻关,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组建 安阳科学院。积极培育引进科技中介机构,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 渠道,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行 包容审慎监管,营造有利于创新基因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促 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8.发挥企业和创新平台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国家棉花研究所、安 阳农科院建设国家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 设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国家级医疗康复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 铁合金质检中心、国家级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安阳创新创业孵化基 地、安阳大学科技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工程) 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更多落户安 阳,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新 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 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 

9.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推动重点 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优化投入方向和重点,加大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链条的投 入力度。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财税奖补机制,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 入。建立科技金融资金池,完善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政策,促进新 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和组织方 式,提高科技攻关效率。 

10.加快人才强市建设。健全人才工作政策,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 设,实施国家级、省级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建立一批引智成果示范推 广基地。大力实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加快“一站式”人才 服务窗口建设,引进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 施知识更新工程,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培养更多 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落实中原英才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 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 队,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建 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 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 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四、聚力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 中心为目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 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数字 经济协同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做大做强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精品钢及深加工产 业集群,坚持绿色、减量、提质、增效发展,加快钢铁行业资源整合, 攻关优特钢、高强度板材、高强度钢筋、优质线材、优质管材等关键 技术,大力发展热轧、冷轧、硅钢等系列产品和精密铸造、装配式建 筑等下游产品,推动钢铁行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打造 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大 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等新 能源汽车制造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向大批量、专业化、组件化 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千亿级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智能装备、康复医疗设备、轨道交通、 通用航空、精密数控装备等优势领域,加快无人机产业园、医疗康复 设备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智能机器人小镇、通航制造产业园等 项目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千亿级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保护传承弘扬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为主线, 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充分发掘整合资源,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文 旅深度融合,建设国际知名的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 游发展极核,构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工业 旅游四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打造安阳明清彰德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组 团、曹魏文化旅游组团、彰武小南海文化旅游组团、林州太行山休闲 旅游度假组团、汤阴三圣文化旅游组团、内黄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 滑县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组团,突出山水旅游,叫响文化旅游,深化红 色旅游,大力发展航空运动旅游、古城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 态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科技、体育、康养等融 合发展,健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加强景区景点开发、包 装和改造升级,打造精品线路,强化宣传推介,形成联动效应,全力 打造安阳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和在国内 外影响力。 

1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大力发展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5G 等产业,重 点培育 4 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发展电子玻纤、5G 用低介电电子布、覆铜板、线路板、智能终端、 红外及激光器件、高端显示盖板玻璃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和 领军企业,延伸链条、打造品牌,建设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培育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汤阴县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优势 和基础条件,围绕化学合成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 健康服务,积极承接京津冀医药转移企业,加速生物制药产业关键技 术创新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创新型生 物医药产业基地。培育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中性硼硅药用玻璃、 瓶级聚酯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基础新材料, 建成区域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大力 发展风电装备制造、新型光伏设备制造、先进储能技术和装备开发, 做优风电、光伏产业,培育水能、生物质能源、氢能产业,促进新能 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打造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1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制造业“三大改造”,持续 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加 快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延伸,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重点打造 3 个五百亿级、1 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五百亿级精 细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焦化行业资源整 合和提标升级改造、安化原料路线改造、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联产 LNG 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升非焦产品比重和附加值,建 设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打造五百 亿级食品制造产业集群,立足汤阴、滑县、内黄食品加工业基础优势,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加强食品 安全管理,做大做强面品、豆制品、禽肉、油料、果蔬制品、菌类系 列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产业,建设立足中原、辐射京津冀、面向 全国的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五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依 托北关区、滑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服装企业与设计机 构,打响“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中国童装名镇”名片,培育以品牌、 质量、设计、营销为核心竞争力的服装服饰产业,建设绿色、时尚、 智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打造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加快陶瓷 产业科技开发、信息物流、产品检测等平台建设,依托林州“建筑业 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优势积极发展装配式施工材料、外墙保温、节 能中空玻璃、铝膜板等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建设全国绿色建材生 产基地。 

14.更好发挥产业集聚区作用。各县(市、区)坚持以产业集聚区、 工业园区为载体,突出 2 个~3 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 链、强链,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现代化水平,实现集聚发展、集 约发展和链条式发展。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 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推行“管委会(工委)+公司”、人事薪酬制 度改革,把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驱动发展示 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把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开 放型经济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图谱设计,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 布局,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力争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 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加快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 集成精密铸造、潮流能发电机等核心技术产业化,实施“专精特新” 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试验验证、计量、 标准、认证、信息服务、公共服务监测平台等基础服务体系,鼓励企 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15.扩容提质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 提升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法律、会计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优化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提升健康养老、商贸服务、教育培训、体育 休闲、家政物业等生活服务业品质,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高品 质生活需求。加快培育发展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医 疗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商务中心区、服务业专业园区转型发展。积极 发展通用航空经济,打造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的 “航空运动之都”。 

16.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 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实施 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 造等专项工程,完善“5G+行业应用”“北斗+行业应用”,建设一 批行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实现企业“上 云用数赋智”全覆盖,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加快 5G 技 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和项目,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促进平台 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五、着力扩大内需,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 求侧管理,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畅通内外循环,形成供给与需求互 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 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等国家战略,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上下游、产供 销有效衔接。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 联席会商机制,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交通物流、产业协同等领域协调 发展,畅通区域循环。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 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贯 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 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提升 进出口质量。 

18.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 结构的关键作用。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 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 减灾、民生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短板,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 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 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基础设 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文旅融合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进政府 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 土地、能源、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协调保障 机制。 

19.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 经济运行整体效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 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扩大节 假日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建 设智慧商超、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智慧体验馆,大力发展无接触配 送、无人零售、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方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提高优质供给能力。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住房消费健康 发展。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放心消费 环境。 

20.全面打造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围绕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 载城市,加快推进万庄公铁物流园、安西物流园、象道物流园、大通 物流园、内黄果蔬城等重点物流园区和“公转铁”项目建设,大力发 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增强物流业区域 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生产、物流配送、金融、 网络信息等上下游拓展,加快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物 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5G+智慧物流”示范园区。推动商贸企业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加快 创新商业网点建设,推动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共同发展。积极引进大 型商贸连锁企业,培育支柱型商贸流通企业,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示 范基地建设,提升商贸流通竞争力。 

21.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加大与国内外 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力度,壮大“铁合金现货网”“扁担百百网”“出 口易”等电商平台,打造覆盖平台、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领域 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加快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易商谷等园区建 设,推动安阳纺织服装、食品、农副产品线上线下知名品牌建设,培 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产 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 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22.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最严格的 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荒废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 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 375 万吨以上。开展粮食节 约行动。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 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农作 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 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 制度,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3.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 经济业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打造一批产业强 镇强村。支持内黄县建设国家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农业 绿色发展先行区,支持滑县、汤阴县、安阳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 园,支持林州市、龙安区发展坡地经济。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 点打造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汤阴县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滑县牧原生猪养殖加工园区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做活乡村新兴产 业,以安阳县优质草莓、滑县瓜果、内黄县果蔬、汤阴县食用菌、龙 安区花卉苗木等特色基地为支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 村精品旅游和乡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城市近郊农业,构建集生产、 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业态。 

2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 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科学推进村庄分类 和布局优化,引导人口适当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公 共服务设施优先向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配套。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 理,打造“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创 建,完善乡村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 农房建设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 风貌,传承振兴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持续推 进移风易俗。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智慧 乡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支持在外乡土人才回乡创业,组建专 家服务团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服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选优配强基层 党组织带头人,加大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村担任驻 村第一书记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 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 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落实农村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 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 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 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健全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扶贫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接续 推进全面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健全防止 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已脱 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入贫。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强脱贫 人口稳岗就业,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通过低保、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基本养老、扶贫助残、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等途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群体识别和帮扶的长效机 制。 

七、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主动对接融入国家、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健全市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城市规模能级提升行动,促进中心 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完善以城带乡、多级联动的城乡 协调发展新机制。 

27.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 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 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 保护制度,形成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8.提升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完善行政区划设置,推进中心城 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增强中心城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 力。将安阳县(示范区)核心区域纳入市区中心城区统一规划,推进东 拓、西优、南联、北提,加快培育“两轴三带四极”中心城区空间格 局,统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以发展中华路、文峰大道“两轴”拓 展城市空间,以建设洹河、洪河和羑河生态休闲带“三带”提升城区 品质,以壮大东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南 部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北部纺织产业集聚区“四极”强化载体支撑, 增强集聚优质要素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安阳航空港区建设,积 极推进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发展空间。 

29.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实施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推进城市生态 修复、功能完善。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古城保护修缮,塑造城市 风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园林绿化、生态水系建设, 加强城镇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 管网、垃圾处理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 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推动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建立长效 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科学编制、落实住房发展规划,有效增加保障性 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征地制度,切实维护 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30.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 遵循,优化县域发展布局,提高县域发展质量。推动优化开发县壮大优 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县(市)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力争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达到 3 个。安阳县作为优化 开发县,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形成与中心城区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 4 个重 点发展县(市)建设,林州市突出工业、文化旅游业、建筑业三业并举, 滑县重点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纺织服装产业 集群,内黄县大力发展蔬菜瓜果、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汤 阴县做强做大食品医药产业集群。有重点地发展中心镇。支持革命老 区加快发展。 

31.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融合 发展试验区建设,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 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推动公共资源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 模配置,完善“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激励政策。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 励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鼓励工商资本投 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 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行政区域设置,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 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 

32.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 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全国性交通枢纽和物 流网络建设,建成安阳豫东北机场、安阳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动 长治-安阳-濮阳-菏泽、邯郸-安阳-鹤壁-新乡等城际铁路项目研究, 稳妥推进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完善货运铁路网络,建成沿太行高速、 安阳至罗山高速、濮阳至卫辉高速安阳段,力争开工建设安阳至新乡 高速、内黄至林州高速(含西北旅游高速和东北绕城高速)等项目,加快 推进市县、直达机场快速路和高速出入口项目建设,实现高速公路与 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构建集铁路、公路、航空港、内陆港 于一体,衔接紧密、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能源结 构调整,持续实施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双百提升工程”,打造“风 光水火储”和“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示范基地,持续完善燃气、电 力、热力输运网络,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加氢设施网络,构建清 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推进城市绿地“联网”工程,积极开展 专类公园、滨河绿地、景观绿道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老旧城市公园, 完善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生态宜居城乡绿化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安阳段修复治理、洹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南 水北调中线宝莲湖调蓄工程等项目规划建设,南水北调西部调水工程 建成通水,实施“四水同治”,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提升水资源优化配 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构建生态安全的水利支撑体系。加快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推进 5G 基站、北斗基准站和网络应用、云计算、人工 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设 施建设,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应用创新,构建面 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八、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着力破解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 府更好结合。 

33.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加 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 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 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 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政商交往清单制度,健全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 通渠道和涉企政策制定执行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 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加大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大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加 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 作用。持续优化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环境,健全 民营企业融资增信和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增加面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 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34.加强健康有序市场建设。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 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无缝融入国内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体 系。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 法权益。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 实。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 的存量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 管能力。围绕鼓励类产业目录,增加支持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普惠 化、功能性政策供给。建立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确保投资企业 合法权益。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 制,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深 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落实优化税制结构要求,推动税收征管制 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深化地方金 融机构改革,创新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推动发展股 权投资,健全地方金融服务联络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 信用报告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35.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 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 度,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 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 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 平。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政务流程再造和政务公开, 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强 化面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线下服务、绿色服务、延时服务,实现政 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积极参与营商环境评价,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建立数据分级制度和开放共享机制。 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深 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九、提升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发挥比较优 势,找准特色定位,主动融入河南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建设更高 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6.培育开放发展平台。积极对接河南自贸试验区和“中欧班列”, 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内陆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积极申建 综合保税区,完善标准化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推进与国内龙头快递企 业的战略合作,打造辐射晋冀鲁豫四省的快递分拨中心。积极申报安 阳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安阳纺织服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 地,着力培育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出口产品优势。 

37.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优化出口与扩 大进口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 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合作领域, 深化与东盟、日韩、欧盟、中东欧等地区合作交流,构建互利共赢的 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提升对外合作规模和水平。深化国际产能合 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拓展第三方市场合 作。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大力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 增长点。 

38.加大开放招商力度。全面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 区等地区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优质产业产能、项目、人才和资金转移。 持续围绕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开展延链、补链、强链 招商,完善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创新实施资本招 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委托招商、并购招商、飞地招商等招商模 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参加国家、省重大招商活动,发挥好安 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等重要活动平台作用,争取中央企业和国内外 龙头企业在安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积极申办展会、体育赛事 等重大活动,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39.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 制度,落实国家放宽和取消某些重点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扩大市场准 入对外开放范围,落实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注册资本制度的相关政策。 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鼓励外资参与我市企业优化重 组,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享有准入后国民待遇的保障力度,全面落实 “三外”企业“服务官”制度,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权 益。 

十、繁荣文化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 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强化宣传 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建设新时 代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0.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贯通运用“五 种学习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 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 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 育,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 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等内化为全市人民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做大做强 主流思想舆论,落实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工作部署,将更多人财 物投向互联网主阵地,积极推进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建强用好县级融 媒体中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快融合,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建成有较强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责任制,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管理,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 的主流舆论格局,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 

41.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殷墟遗址 保护重要批示和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 120 周年贺信精神,加强考古 工作和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 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甲骨文著录考释、人才培养、活化利用、收 藏保护等工作取得新突破。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大力 传承弘扬殷商文化、汉字文化、周易文化、古都文化、曹魏文化、根 亲文化、戏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全省世界级大遗址公园 走廊建设,推动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 博物馆续建和汉字公园、安阳高陵本体保护和园林景观整治工程、安 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滑县大运河古镇保护利用、周易文化产业园、 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产业园、汤阴五陵运河文化湿地公园 等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推进殷墟景区数字化升级,举办国际汉字 大会、《汉字》国内外巡展,打造国家文字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大 力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红旗 渠精神传承实践基地。 

4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 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 会力量广泛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补齐县(市、区)文化场 馆短板,规划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数字资源服务网络平台。 建成市文体中心、市图书馆、城市书房、甲骨文书房,促进全民阅读。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加强现实题材创作 生产。 

43.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 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鼓励组建大型综合性文 化企业集团,扶持发展中小微文化企业,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鼓 励利用老旧厂房、工业遗址、历史遗迹、商业楼宇建设文化创意空间 和城市文化综合体。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文化产品 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壮大动漫游戏、 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产业。打造提升航空运动文化旅 游节、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等节会活动 品牌,提升安阳美誉度和影响力。 

44.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 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进新时 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 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 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 神。 

十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改善 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45.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 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 化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大企业退城进园力度,提升扬尘和挥发 性有机物治理成效,严格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城区集中供暖、 农村清洁能源替代、绿色能源推广,加快实施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 专项行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工程,持续优化重卡运输线路,加强移 动源污染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有效降低污染排放,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重点河流全域 清洁行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消除城镇黑臭水体。全面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工矿污染源头管控,持续推进重金属、大宗 固废、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源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 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 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 交易,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强化 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开展重大产业布局 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环境政策经济社会影响评估,完善环境保护、节 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46.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 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 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深入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 领域节水,强化雨洪水、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完善实施能源 消费强度控制和总量弹性控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实 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严控国土开发强度、推广“标准地”出让制度, 全面开展产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充分 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快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资源 化利用基地,推行城乡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建成安阳市、林 州市和内黄县静脉产业园,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47.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 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全面推行 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重点行业清 洁生产和园区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改造,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 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 构中的比重。健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水电气价格机制,完善体现环 境损害成本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 行成本。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绿色生活示范创建,倡导 和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制定实施二氧化 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48.构建高水平生态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实施 洹河、洪河、汤河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 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加快国储林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太行山绿 化,建设西部山区生态屏障。加强城市水系建设,高标准打造洹河、 洪河等水系生态观光带,建设林州淇淅河、汤阴汤河、殷都漳河峡谷 等国家湿地公园,加快推进内黄硝河、滑县西湖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 工程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 设。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十二、推进社会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 建设,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9.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 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 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 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发展慈善事业。 

50.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建立就业 影响评估机制,明确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完 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统筹做好高校毕 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促进工作,支持和 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 理,推进就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扩大公 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健全就业需求调 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做好化解风险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健全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5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 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 平,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 育,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 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大力支 持高水平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 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统筹利用“三本四 专”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突 出特色骨干学科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骨干学科集群,积极引进 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来安联合办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52.全面推进健康安阳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全面实施和推进健康安阳专项行动,完善 公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 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组建市公共卫生临床治疗中心。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基 础条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 处置等职能。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以神经医 学、肿瘤医学、口腔医学等为支撑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市级儿 童医院,持续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 务能力。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 务工作人员待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 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创 新提升工程,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培育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现市区 15 分钟健 身圈和农村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强化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康复服 务和综合干预,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5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覆盖全市、统筹 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落实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向灵活就业人员、电商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参 保扩面,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 险。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实现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全覆 盖,深化医保付费改革,提升医保管理服务水平。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水平,建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为基础的社会 救助体系。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问题。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 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保障体系和农村留守儿 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54.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政策。完善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 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 发展。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健全经 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和老年人优待制度。积极开 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 老新业态,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55.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完善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创 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抓手,健全党组织 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市县乡村 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1+5+N”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体 系,统筹公安派出所、检察室、人民法庭等基层资源力量,构建四级 联动、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大力实施乡村社会 治理“网格化+联防联治”和城市社区治理精细精准工程,完善“一 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推动网格化服务全覆盖和 全周期动态治理。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 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 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56.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构建以 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重点、以健全维稳工作机制为支撑、以“十百千 万”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城市社区和乡村治理为根基的更高水平 平安安阳建设新格局。守牢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严密防范和坚决打 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 全人民防线。加快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雪亮工 程”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创 新和完善打击违法犯罪的新机制新手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一征三 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维 稳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公共安全风险 和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大食品药品安 全监管力度,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 市县乡三级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加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体系和 能力建设。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立重大风险识别和预警机 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有效维护 网络信息数据安全,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 结。 

十三、加强党的领导,为“十四五”规划制定落实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对一切 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动员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凝聚推动发展的 强大合力。 

57.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 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把严的主基调 长期坚持下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加强各级领 导班子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走好新时 代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汲取群众智慧力量。锲而不 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 层减负,从严惩治腐败,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 不想腐,加强政治监督,加强市县党委巡察,探索开展以巡促治,持 续深化巡察村(社区)工作,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干 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58.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 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全市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事务的管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 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党委统一领导、 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 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积极探索把新的社会阶 层人士组织起来开展工作的有效模式,加强港澳台侨工作,维护团结 稳定、和睦相处的大好氛围。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 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 联、侨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运用人民团体联系面广的优势,充分调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建设安阳、发展安阳的生动实 践中来。 

59.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 线,完善上下联动、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大抓基层基础,把各领域 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学习运用中 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深刻挖掘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等宝 贵财富,用典型时代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教育引导广大党 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 现代化新征程不懈奋斗。落实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 链条机制,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 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 业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营造浓厚的 干事创业氛围。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引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 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60.全面建设法治安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全面 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 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健全立法体制机制, 加强政务服务、教育、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坚持立改废释 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 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严格落实司法 责任制,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提高司法质 量、效率和公信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 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社会。 

61.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市 县两级“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 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重大项目库,分解目标任务, 压实主体责任,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市委关于“十四五”发 展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圆满完 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建设新 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不懈奋斗!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