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869 2021-02-01

中共内江市委关于制定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的建议 

(2020 年 12 月 21 日中国共产党内江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内江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 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内江发展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事关全局和长远的 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内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内江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内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浓墨重彩谱写新时代治蜀兴 川内江实践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埋头苦干、创造一流,奋发有为推进内江经济 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比 2010 年翻一番,预计 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迈上 1500 亿元台阶。“5+4+5”现 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产量实现“六连增”,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第三产业比重大幅 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21.78 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 脱贫、301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全面融入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良好,“一点三线”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民生保障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 建设与保护深入推进,污染防治、绿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全面 深化改革亮点纷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取 得突破。全面依法治市成果丰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基层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上升。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干部队 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胜 利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内江发展站上新的 历史起点。 

2.“十四五”时期内江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江发展仍然处于重 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世界进 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全省看,“一 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实施, 四川发展的战略动能更加强劲、战略位势更加凸显、战略支撑更加有力。从内江看,正处于区 域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演进关键期、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要培育期、补短板强弱 项集中攻坚黄金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快、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仍 是最大的市情,开放程度不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保任务重、民生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 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内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树立 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3.“十四五”时期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 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 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 略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 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开启内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时期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锚定到二〇三五 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5+4+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更大程度融入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科 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富有特色。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与全 省平均水平持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内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持续提 升。——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 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点三线” 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更加巩固,开放型经济体制逐步健全。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精 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新时代内江城市精神和文化形象培塑取得实效, 内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世代工 程”取得重大进展,资源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 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 善。——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保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体系不 断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 法治内江平安内江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 格局加快形成,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 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二○三五年,内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 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内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 本建成,平安内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内江文化软实力 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内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交通强市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新 优势明显增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 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 质性进展。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的滨水宜居公园城市总体建成,成为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 

5.“十四五”时期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推动“十四五”时期内江经济 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 持系统观念,重点把握好以下要求。——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开启内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统揽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 各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向发力,突出改革开放 和创新驱动,进一步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 市场循环,有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提升内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 ——主动服务国家、全省重大战略全局。认真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干 多支”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自觉把内江发展置身重大战略部署中谋划推进,在服务落实 重大战略中提升内江战略位势、发展格局、城市能级。 ——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动高 质量发展。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治理中的难点,以治理之效破解 发展之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树牢 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协调推进安全与发展共同进步,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战胜 艰难险阻的能力,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安全屏障。

二、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 

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抢抓构建新发展格 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等战略机遇,立足内江区位条 件,发挥内江比较优势,形成布局优化、分工合理的发展格局。 

6.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入国内市场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妨碍生产 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造 内需市场腹地和优质供给基地。推进强基础、增动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 有效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优化企业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 结构、贸易方式,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着力培 育外贸出口基地和企业主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高水平的国际大循环, 把内江打造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7.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 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为重点,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提升 人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持续优化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设成渝 特色消费聚集区和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 发展,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开展“汽车下乡”、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 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积极举办各类促销活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落实带薪休假 等节假日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8.大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与成都、重庆产业分工协作,探索“总部+基地”“研发 设计+转化生产”等有效产业协作配套模式。全面对接成渝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积极融入成 渝 1 小时都市圈和全国便捷交通圈。深化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推进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次 级城市合作载体、合作事项、合作项目、合作机制建设,共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示范区。推动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共建川南现代产业集中发展区(内自合作园区),共同 争取规划建设省级新区。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协同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承 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9.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形成生态空间、农业空间、 城镇空间相协调的空间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多规合 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内江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 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合理规划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等空间布局,构建内江“一核三区一 带两轴”总体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内江中心城区到县域快速通道建设。全面提高内江中心 城区与周边县域之间联系的紧密度。 

三、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内提 升增长动能、对外提升服务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0.构建“5+4+5”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 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加快推动冶金建材、食品饮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向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 1000 亿、500 亿、100 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高端智造产品。推动新装备产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应 用和产业化。以打造成渝地区绿色原料药制造基地为突破口,以新一代生物制药、道地药材为 重点,推动新医药产业向全产业链转变。积极发展页岩气、燃气轮机发电、氢能产业等新能源 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推进数字产业化 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成渝数据基地”,建设“数字内江”。 大力发展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四大特色产业”。深入实施“12345” 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35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推动 100 亿内江黑猪、100 亿资中 血橙、20 亿威远无花果、100 亿特色水产成链集约发展。大力实施 100 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化 项目,构建“内江黑猪”开发利用产业化体系,提高“内江黑猪”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推进 资中血橙“双 3 计划·百亿产业”,推进资中血橙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发展。优化无花果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无花果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积 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打造“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等地方知名品牌, 建设川渝渔业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健康养老“五大现代服务业”。加 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创建省级服务业强县。以集聚区打造、项目支撑、企业带动、机制创 新为抓手推动电子商务集群网状发展,构建大电商、大园区、大平台、大物流、大服务的电子 商务发展格局。构建“一港三园”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做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川 渝川菜“中央大厨房”、粮食物流、医药物流、装备物流等特色物流业,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物流枢纽。实施旅游发展“358”方案,做精做优文化之旅、山水之旅、美食之旅、乡村之旅、 研学之旅等特色品牌,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示范创建,协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 走廊。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业,完善健康养老服务 体系,拓展健康养老产业领域。 

1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五大振兴”,抓实“十二件 事”,加快建设甜城韵味、大千精彩、一域丰沃的幸福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争创全 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 风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内江·宜居乡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开展 粮食节约行动。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助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实施“农村家 庭能人”培养计划,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 民制度。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 市制度。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四项计划”,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 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坚持规划精描细绘、建设精雕细刻、管理精耕细作,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滨水宜居公园城市。推进甜城绿道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优化提升城市新 区,加强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城市防洪排涝、消防安全能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古村落、历史街区及古建筑、古树保护。完善城市快速通道、主干路网、跨江交通等城 市道路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 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培育县域经济强 县,做大做强中心镇、重点镇,支持建设全省经济强镇。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强市建设,构建“多层级、一体化、高质量”的现 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实现内江市域“30 分钟”全覆盖,成渝城市群节点城市“1.5 小时”全覆盖,国内重要城市群及重要港口、口岸“3 小时”全覆盖。 加快推进成自宜、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绵遂内、雅眉乐自隆、连乐、隆黄铁路隆叙段、 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建设。推动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 乐山经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等建设,协同推进内江至南溪高速公路、乐至至资中至犍为高速公 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提档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和乡村客运“金 通工程”全面实现。研究论证布局内江机场。推进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等骨干水利工 程建设,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及前期工作。全面参与中国“气大庆”建设,推进全国页岩 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示范区、成渝电力保障调峰中心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 系。加快以 5G 为代表的新基建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统筹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 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四、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把创新摆在内江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 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4.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面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 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 站。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 校和科研院所协作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 变,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 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5.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主动融入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积极承接成渝等 地重大科技成果在内江转化。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实验,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 的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着力构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 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堵点。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关联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 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6.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紧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 科培育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 队。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 权属改革,扩大科研领军人才自主权。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 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 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科普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上 新台阶。 

五、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成渝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 深层次、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17.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建设高标 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健全 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 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 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 度改革,完善财金互动政策体系,推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 分离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开展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 

1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 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最 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一事一次办”。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逐步实现“一枚印章 管审批”。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 化政务公开。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19.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推 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 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加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平等保护各 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支持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发展“领航”企业、“单项冠军” 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20.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强化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开放 带动作用,加大与成都、重庆自贸区及毗邻协同改革先行区交流合作力度,打造具有进出口双 向功能的商务、关务平台。加快内江国际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 型)、东盟农产品交易(分 拨)中心、中欧创新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做大做强“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畅通 四川至北部湾、成都至昆明接泛亚铁路大通道内江节点,打造南向开放桥头堡。 

21.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开放体系,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 量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融 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大市场,强化与南亚、东南亚、日本、欧洲等 交流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交流合作。围绕做强做大“5+4+5”现 代产业开展产业链和集群招商引资,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 展节点城市,积极组织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平台活动,办好大千龙舟经贸文化 节、川南电商博览会等本土平台活动。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成渝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树立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 绿色化导向,持续实施民生“十有行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 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 

22.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 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践行十爱·德耀 甜城”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 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积极 健康的网络文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 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健全“书香天府·文化内江”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机制。全面繁 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 批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深入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推进大千文化等传承 发展,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改善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生产、演出条件,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民 营艺术团体。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深化对外文化交流, 提升内江文化知名度美誉度。 

2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和镇村布局变化,优化 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市内高校与内江市校共生、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民 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好特殊教育。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办好开放大学,建设学 习型社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 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24.推进健康内江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入实施健康内江 行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构建医防协同的市县乡公共 卫生体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呼吸疾病、 肿瘤、地方病等防治,推动老年医学、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创伤损伤等领域工作。推进分级 诊疗和医院管理考核,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制 度。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 业。支持社会办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健康)城市、县城、乡镇、村创建。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教融合,积极发展竞技体育, 建设国家级足球竞训基地,高水平承办省运会等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体 育强市。 

25.强化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 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 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失地农民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 工程。深入推进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全省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 就医结算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 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助残等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快托育事业发展,降低生育、养育、教 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银发经济。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 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公共场所、互 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 

26.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内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以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世代工程”为统揽,深入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 “五清”行动。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 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优化城乡污水处理管理机构和治污设施配置布局,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处 置能力短板。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提升水质达标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现状调查和污染修复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 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环境风险管控。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行林长制,开展大规模绿化内江行 动,建设沱江(内江)生态廊道。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强化河湖长制,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加强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 护。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推进省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城市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 强度“双控”制度。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 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共建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政府绿色 采购。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全民节约,实施节能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 资源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内江和平安内江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内江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发挥法治固根 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确保内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 

27.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动法治内江、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一体建设。有序推进地方立法,制定具有内江特色的地方性法规。稳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 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和规范化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 化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实 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统筹开展法治示范创建。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 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28.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社区优化调整。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 街道赋权扩能,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调动企业履行社 会责任积极性,畅通公众参与城乡基层治理渠道。深化“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推广“大 院长”“网联委”“红色物业”等有效做法。提升村(社区)阵地建设水平。深化城乡基层治 理示范创建。 

29.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伞状+警务网格”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信访制度,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 解综合机制。深化综治中心建设运用,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行“一村一辅警一 网格员”。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扎 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加强平安内江基层基础建设,推进“智慧平安甜城”体系建设。 

30.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定维护好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粮食 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 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 险。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 防控制机制,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31.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 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六 个治安”,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信 息管理水平。加强各级救灾应急装备和交通、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救灾队伍建设。完 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提高灾后自 救、防疫和心理疏导能力。 

八、凝聚开启内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高践行新发展理 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为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32.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党 的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 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 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旗帜鲜明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宣扬奉献 者。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 才。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 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 减负。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 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3.广泛调动各方力量振兴内江发展内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 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 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党管武装,巩 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侨务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 

34.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统筹 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形成规划合力。完善规划推进机制, 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实 施效果评估、督导和考核,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 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 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 济圈中的新内江,奋力谱写新时代治蜀兴川内江实践新篇章!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