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679 2021-02-01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南充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中共南充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南充发展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南充发展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南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南充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五年,也是南充重构政治生态、重塑良好形象、重振川北重镇雄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风险挑战,坚定不移实施“155发展战略”,持续用力打好“九场战役”,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在稳中求进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在川东北地区率先跨入“2000亿俱乐部”,2020年预计突破2400亿元、稳居全省前五位,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市能级大幅跃升,省级临江新区获批设立,预计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115平方公里拓展到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10万人增长到150万人,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南充入选“2019中国百强品牌城市榜”,跻身“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全国三线城市行列。交通位势明显提升,营达、遂西、绵西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达万、汉巴南“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高坪国家开放口岸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阆中旅游目的地机场启动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2位、可通航水运里程居全省第1位、铁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4位,嘉陵江航道达到Ⅳ级通航标准。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夺取新胜利。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功实现全市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7.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历史性改变“我市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总量1/10、占全市户籍农业人口1/10、贫困发生率高达10%”的局面。污染防治攻坚战力度空前,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3年超过290天,嘉陵江干流、重点湖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成功争创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扎实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效显著,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市场风险、稳定风险等有效防控。加快发展“三场突围战”实现新突破。产业发展突围战深入推进,“5+5”现代产业集群引爆,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总产值由2015年的2011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366亿元,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42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80亿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3.3:42.1:34.6优化为2019年的17.4:40.4:42.2,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项目建设突围战深入推进,“5+100”重大板块工程项目加快实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对外开放突围战深入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成功获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中欧班列暨陆海新通道南充专列正式开行,成功引进重大项目502个、到位资金3129亿元,“招强引优、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民生福祉在强化保障中得到新提升。“幸福南充”加快建设,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65%以上,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超过1680亿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平安南充”加快建设,全市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类敏感事件、规模性群体事件、暴力恐怖和极端事件、影响恶劣的刑事治安案件、群死群伤公共安全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产事件,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全省排位由2015年第15位攀升到2019年第6位。“法治南充”加快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发展动能在全面激活中创造新优势。重大改革成效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审批、政府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公立医院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走在全省前列,“199”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创新动能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50%。民营经济繁荣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从严治党“三场持久战”取得新成效。坚持彻底肃清南充拉票贿选案余毒,纵深推进管党治吏、正风肃纪、惩贪治腐“三场持久战”,“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有效整治,南充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扭转并持续巩固,管党治吏实现由软到硬的可喜变化、政风民风实现由乱到治的可喜变化、干部状态实现由松到紧的可喜变化,全市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风平浪静的良好社会局面总体形成、风生水起的良好干事氛围总体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全省排位由2015年第21位跃升到2019年第9位,选人用人评议满意度由2015年的94.94%上升到2019年的99.46%。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南充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进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关键时期,战略动能更加强劲、战略位势更加凸显、战略支撑更加有力,为南充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今后五年,是南充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大城崛起的关键时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从国家层面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为南充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推进大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全省层面看,随着“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明确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鼓励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布局建设省级临江新区,为南充重塑战略位势、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从我市层面看,随着省级临江新区加快建设和南充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加快争创,随着成达万高铁、汉巴南铁路、高坪国家开放口岸机场、阆中旅游目的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随着“5+5”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为南充厚植发展优势、增强竞争优势、扩大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南充发展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基础差、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等短板仍然存在,社会治理任务繁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等挑战仍然存在。面向未来,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十四五”时期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155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 时期南充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5.“十四五” 时期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有机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兼顾当前和未来、短期和长远、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我市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培育壮大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和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十三五100件大事”续建工程、谋划确定“十四五100件大事”,确保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比明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发展动能、区域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实现由川北重镇向成渝重镇、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交通枢纽节点向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向全省经济副中心转变。省级临江新区高质量建设,成渝第二城建设大见成效,全省经济副中心全面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红利充分释放,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优势充分彰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的开放态势更加巩固,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四川东向北向开放走廊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更加普惠。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高于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绿色山川、绿色城镇、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建设实现突破。
  ———社会文明更加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旅游高度融合,“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治理效能更加彰显。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法治南充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德治法治自治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平安南充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展望二〇三五年,成渝第二城目标全面实现,全省经济副中心地位全面巩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实力显著提升,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建成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南充、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区域领先的教育强市、科技强市、文化强市、卫生强市,建成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市。运输方式多元、客货集聚高效、辐射空间广阔的交通体系更加健全,建成融入成渝、连接全国、畅达四方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域开放、全程开放、全面开放格局总体形成,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建成面向全球的开放高地。生态保护成效明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二、 加快建设省级临江新区,打造区域带动作用强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把临江新区建设作为南充大事、百年大计、发展大业,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全力打造具有国家气场、巴蜀气派、山水气质的现代新区。
  6.加快建设成渝北翼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以南充高新区、航空港经开区、西充经开区等为载体,打造潆溪-搬罾装备制造及新材料、小龙-青莲电子元器件及航空零部件、潆溪-多扶食品精深加工及现代医药“三条产业轴线”。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以南充现代物流园、国际会展中心、川东北金融中心等为平台,推动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发展。发展壮大都市型高效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等为基础,大力培育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7.加快建设国家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按照拥江高品质宜居新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空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市型高效农业示范区、嘉陵江生态休闲带“一城三区一带”的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形态、城市业态、城市生态“三态合一”,形成以江为轴、合理分区、组团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产城一体,创新以城兴产、以产促城新模式,协同推进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推动园城一体,围绕产业功能需求、居住人群需求、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和城市综合功能。推动人城一体,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信息能源、教科文卫、市场商圈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强新区人口吸附力,建设品质高端、舒适宜居的城市新区。
  8.加快建设嘉陵江流域绿色发展引领区。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建立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积极推动新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垃圾分类处置、污水无害化处理、环境质量监测等设施,补齐生态环保设施短板,推动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有机衔接。打造绿色公共空间,依托山地、林地、水系资源,合理布局生态湿地、生态公园、生态景观,建设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打造绿色生态新样板。
  9.加快建设四川东向北向开放合作新高地。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开放口岸,高水平运营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南充国际货运站点,大力培育外向型产业园区、毗邻合作园区、“飞地园区”。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完善市县两级协作招商机制,聚焦总部经济、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努力做强产业链、形成大产业、打造新集群。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三、 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总量占比高的经济强市
  坚持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培育壮大“5+5”现代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0.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3+5”现代工业体系,坚持高端切入、转型发展、优化提升,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三大千亿支柱产业,加速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汽车汽配产业基地,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配套协作基地。加快构建“4+5”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大总部、大楼宇、大商贸,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信息、会展商务、人力资源、医疗康养、社区家庭五大成长型服务业,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快构建“5+5”现代农业体系,坚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做强粮油、生猪、蔬菜、蚕桑、晚熟柑橘五大主导产业,做优木本油料、中药材、牛羊、水产、酒业五大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擦亮南充农业金字招牌,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集成运用,不断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未来产业,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深入实施“品质革命”,大力实施名企名品名牌培育工程,扎实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创建、质量安全行动,推动“南充产品”向“南充品牌”转变。
  12.夯实产业载体平台。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大力实施园区能级提升工程,优化完善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服务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体系。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支持南充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南充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速增效,加快南充现代物流园、川东北金融中心产业填充,高标准建成南充国际会展中心,培育壮大阆中古城等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质扩面,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农业园区。

  四、 加快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区域枢纽
  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窗口期,统筹推进综合交通、现代物流、信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3.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坚持“四路并举、四向突破”,加快建设畅达四方的枢纽交通、畅通无阻的快捷交通、畅行无忧的品质交通。打通铁路大动脉,推动成达万高铁、汉巴南铁路建成通车,谋划南广高铁和南绵、南泸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兰渝、成(都)安(康)等高铁过境南充。打造区域航空港,推动高坪开放口岸机场改造提升、阆中旅游目的地机场建成通航,规划建设南部、西充、仪陇、营山等通用机场,与成渝两地共建国际民航机场群。建设水运大通道,推动嘉陵江Ⅲ级航道入规建设,协同重庆、广元、广安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织密高速公路网,推动南潼、阆营、南仪、南充二绕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行,规划建设南盐、南简、南广扩容、南渝扩容等高速公路。畅通城乡大循环,打通县域之间“断头路”,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和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全面实现。
  14.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枢纽。加快南充现代物流园智慧园区建设,打造公路集散、多式联运、城际配送、进出口物流“四大平台”,努力打造服务功能优、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的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优化完善物流网络,推进经开区物流园、都京港物流园、南部物流园和西充、阆中、营山、蓬安、仪陇等物流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城乡配送网点,构建干支分明、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物流网络。大力提升集散能力,积极培育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
  15.加快建设信息能源枢纽。打造区域通信枢纽,推进5G、超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深化云服务、大数据业务应用,强化数据统筹力度,推动数据共享交换,全面提升综合信息汇聚、网络信息安全、区域应急通讯等功能。打造区域能源枢纽,推动能源智慧转型,加快超高压交流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完善油气供应设施布局,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备调应用功能,积极争创清洁能源示范市;加快建设升钟水库灌区二期、武引二期南部灌区和亭子口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增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五、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发展动能强的科创中心
  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领先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6.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科技研发平台,聚焦现代产业发展,争取设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协同创新工程,主动融入西部科学城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联合建立创新创业联盟、高新区联盟、大学科技园联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发挥南充双创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园、创业小镇等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孵化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17.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奔腾计划”、专利倍增“奔涌计划”、创客南充“奔云计划”,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积极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引导驻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技术研究,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水平。
  18.引育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以“嘉陵江英才工程”为统揽,深入推进高端人才领跑计划、高校人才聚集计划、优秀乡友归雁计划、名家名匠招引计划,积极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鼓励驻市高校开设与南充实际紧密结合的专门学科,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19.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市场建设和交易。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扩大科研单位和科技领军人才自主权。优化创新创造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富源泉充分涌流。

  六、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市场的经济腹地
  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打造内需市场腹地和优质供给基地。
  20.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牵引,大力实施临江新区引领、区域协作示范、嘉陵江生态廊道建设、Ⅰ型大城市建设、县域经济提质、园区能级提升、名企名品名牌培育、科教文卫发展、重大改革突破“9大工程”,全面畅通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全面融入成渝发展,协同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政务服务对标、川渝通办等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实现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主动服务国内市场,强化标准对接、信息交换、监管互认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整体配套。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进内外贸易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有机衔接,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实现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21.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不断优化消费供给,以提升质量品牌为重点,推动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全面挖掘消费潜力,完善消费促进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培育假日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巩固提升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传统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持续扩大农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创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突出发展跨境消费、定制消费、户外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小店经济,引导发展直播电商,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
  22.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后发优势,持续打好项目建设突围战,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优化投资结构,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等投资。拓宽投资渠道,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七、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撑、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23.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稳步拓展城市规模,有序推进新城新区建设,积极推动西充、蓬安撤县设区,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200万人。不断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建设一批城市会客厅、城市地标、标美街道、特色街区、城市公园,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加快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实施地下管廊、公共绿地、休闲健身设施、污水垃圾处置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和城市立面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教科文卫、信息能源、应急保障等功能,全力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畅通城市、智慧城市。
  24.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提质工程,鼓励支持县(市、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和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坚持“一主一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顺高嘉同城化发展,力争主城三区经济总量达到14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主力军;鼓励县(市)争创全市经济副中心,力争9县(市、区)经济总量均突破250亿元、有一个县(市)达到600亿元。加速南西蓬一体化发展、阆南仪协作发展、营山融渝发展,全面夯实南充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底部基础。
  25.推进城镇特色发展。积极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深入实施“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和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支持南部撤县设市,支持阆中、营山建设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支持仪陇建设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加快培育重点城镇,打造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和特色小镇,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
  26.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短板,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大力弘扬文明乡风,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争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纵深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深入开展贫困动态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持续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开展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优势。
  27.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改革,全面落实国省改革任务,积极开展自主改革探索,推动深层次改革实现突破。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改革,协同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等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南部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依托临江新区建设,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改革。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投融资改革,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推进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有效对接。深化“阆苍南”一体化发展改革和县级市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深化公共服务配套改革,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档案数字化改革。
  28.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切实降低税费负担。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29.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外事交流、民间对外友好、华人华侨、各类商会等渠道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大市场,积极参与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务实合作,主动加强与成渝两地战略协作,构建战略互惠、资源互补、项目互促的协调发展共同体。加强与毗邻地区协作,发挥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一体化、“阆苍南”一体化,合力做强南充-达州组团和“成遂南达”经济带,共建成渝地区北向东向开放走廊,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
  30.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在项目投资审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深化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审批流程深度再造,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

  九、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建成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打底、生态强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呵护嘉陵江最柔美的身段、川中最秀美的丘陵、巴蜀最宜居的环境。
  31.加快建设嘉陵江生态廊道。联动打造生态景观,围绕打响“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品牌,沿江建设主题公园、景观长廊、休闲绿道,统筹布局特色城镇、民俗村落、度假景区,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内河特色生态走廊。协同发展生态产业,坚持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实施,主动加强与嘉陵江流域城市合作,大力推进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生态康养产业带和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推动流域共治,建立健全跨区域环评审批会商、流域水体监测、联合执法预警、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大力开展生态岸线修复和生态族群保护,共同守护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山水气质。
  32.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让南充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大气污染区域联合监测、联动防范、联手整治机制,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流域和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切实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保证土壤环境安全。
  33.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生态式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开展“绿化南充”行动,持续抓好增绿、补绿、护绿,建立绿满山川、绿满田畴、绿满城乡的生态绿网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扎实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健全绿色发展制度,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领导干部环境资源保护离任审计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投入、发展民生事业、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4.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公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品牌创建、高等教育提质增量、民办教育规范促进、特殊教育统筹发展“七大计划”,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南充大学城建设,引进更多高校整体入驻或设立分院。深入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推动建立区域教育联盟,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努力打造教育强市。
  35.加快健康南充建设。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加快建设成渝医卫副中心,以市中心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龙头,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专科联盟。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努力在多层次医疗保障、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和规范社会办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创新突破。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建卫生(健康)城市。
  36.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统筹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心关爱体系,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7.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诚信社会建设,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深入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文化遗产精心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出一批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擦亮文化旅游“五张名片”,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38.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快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川东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高水平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强化失业风险应对,高效利用城乡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就业援助,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南充和平安南充
  坚持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
  39.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坚持法治南充、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地方立法,推进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有机衔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和规范化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素养。
  40. 全面加强基层治理。 加快推进“199”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统筹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形成“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社区治理机制。深化综治中心建设运用,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扎实开展“大联动、微治理、立体化”行动,发挥群团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开展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创建,扎实做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4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有效巩固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突出抓好经济安全,防范化解金融、债务、房地产市场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底线。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坚持隐患排查零死角、整改整治零容忍、严管重罚零放过抓安全,坚持稳控治标、事了治本、依法处置抓稳定,坚持高威震慑、高密防控、高效打击抓治安,强化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充。

  十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凝聚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保障。
  42.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深入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彻底肃清南充拉票贿选案余毒,持续打好管党治吏、正风肃纪、惩贪治腐“三场持久战”,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鲜明政德、为民、担当、实干、廉洁、公认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深入落实“133管党治吏体系”,强化正向激励想干事、容错纠错敢干事、反向约束不出事,激发广大干部向上向前、担当担责的干事创业激情。
  44.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市上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南充改革发展、和谐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45.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着力加强规划衔接,努力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督导和考核,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新胜利!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