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697 2021-02-04

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制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5日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毕节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毕节实际,就制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即将彻底撕掉毕节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8.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4820元、1121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5%、10.1%。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幅居全省第二。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脱贫攻坚夺取新胜利。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尽锐出战、重点突破、精准到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五年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32.48万人,减贫人数、搬迁人口全省最多,278.52万群众喝上了卫生水、安全水、放心水,建成农村通村、通组公路近3万公里。精准识贫“四看法”、就业扶贫“十大员”成为全国典型,黔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三是产业革命实现新突破。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大力实施“55441111”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农业总产值从507.33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发展壮大十大百亿级工业产业,持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及电厂燃煤机组改造,现代煤化工、新型建材、健康医药等新型产业加速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阿西里西·韭菜坪、九洞天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百里杜鹃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9%提高到50%左右。 

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河(湖)长制,率先在全省推行林长制,森林覆盖率从48.04%上升到60%。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2.5%,中心城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以上,省控以上断面水质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绿色发展的底蕴和成色更足。

五是基础供给达到新水平。深入实施“六网会战”行动,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不断突破。铁路运营里程达538公里,毕节迈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81公里。毕节飞雄机场直飞21个城市、通达134个城市,威宁机场开工建设。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县乡公路改造提质加速。基本建成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基本实现“乡乡有稳定水源”。电网、通信等保障加速完善,电力装机1470万千瓦,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成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六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切实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推动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举措和试点在毕节有效落实,积极谋划推出122个方面353项改革事项,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把支部建在自然村寨、生产小组和产业链上等改革做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经验获中央改革办肯定。毕节海关正式设立。毕节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3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

七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民生实事,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人口健康素质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6岁。城镇就业累计新增38.49万人,开发公益岗位就业 11.6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9.7%,城乡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法治毕节创建成效明显,社会和谐稳定。

八是精神文化形成新风尚。满怀感恩之心,突出先进文化引领,激发凝聚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大力弘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新时代毕节试验区精神、“时代楷模”文朝荣精神和“绝壁天渠”精神,深入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乌蒙号角·智慧列车”行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九是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七大工程”,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113攻坚战”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政治优势,深化改革创新,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对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突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上再创新佳绩。

二、全面准确把握我市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第一个五年。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奋力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在新发展格局下,我省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好、速度快、动力足。客观来看,新发展格局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各级各界对毕节的关心支持和倾力帮扶,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集聚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巩固脱贫成果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协调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还有短板弱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目标,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取得新突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毕节新篇章。

3.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宗旨、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引领的原则,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更加增强,一产持续巩固、二产不断提升、三产实现突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强村富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扩大,乡村建设、治理、经营水平持续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产业持续壮大,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人力资源红利有效释放。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人的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人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明显增强,人口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本大市转变目标基本实现。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科技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政府与市场“双强叠加”效果显现,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开放合作平台机制更加完善,东西部协作迈上新台阶,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显著增强。  ——综合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多党合作实践持续深化。统一战线全面参与和支持试验区改革发展的质效显著增强,合作平台、合作载体更加丰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展示,多党合作示范区示范效应更加明显。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大党建统领更加强化,党的基层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展望二○三五年,我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美丽新毕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振兴基本实现。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达到东部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绿色毕节、法治毕节、健康毕节、开放毕节、人文毕节、数字毕节,全面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三、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市。

4.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持续加大产业、就业扶持力度,健全“3+1”保障巩固提升机制,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脱贫质量不减、脱贫成色更足。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弱帮困长效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探索新时代乡村群众内生动能激发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在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大扶贫数据共享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齐动工作格局,统筹防范和化解各类返贫致贫风险。

5.发展山地优势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做大做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特色林业、生态畜牧业等 12 大特色优势产业,巩固烤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推进“一县一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化的冷凉蔬菜、高山生态茶、天麻、皂角、刺梨、核桃、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举办农特产品博览会,建设一批高标准种养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等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6.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突出品种、品质和品牌引领,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特色农旅商品加工,用好现有产业园区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到2025年,每个县区建成1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推进农业内部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复合型绿色循环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实施“农业+”,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建成一批一级农产品产销市场,提高冷链运输和仓储物流水平,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市场营销经营主体,加快农产品供给链与需求链有效衔接,提高农产品流通质效。

7.强化农业发展要素保障。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强化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和农业设施保障,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着力补齐机耕道、喷灌、冷库等配套设施短板,推动建成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国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打通农业基础供给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建设动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引进各类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的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奖补机制,健全农业融资保障和保险体系,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村产业革命技术服务机制,持续推进农业实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增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力。

8.全面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村庄为目标,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建立完善乡村振兴要素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村庄规划和建设步伐,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抓好农房建设管控,开展农村危旧房专项整治,提升乡村风貌。持续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治理,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馆、农耕文化馆,繁荣农村民俗、民族文化,强化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以人的振兴为核心的政策和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各方各界参与乡村振兴机制,闯出毕节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子。

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制造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9.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能源工业运行机制,优化煤矿布局和产能结构,推动煤炭清洁智能高效开采,加快煤化工配套煤矿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施燃煤火电机组提质增效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威赫超超临界循环硫化床燃用高硫无烟煤发电示范项目和金元集团异地上大压小电力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发电,推动煤层气、氢能、地热能等产业化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持“差异化、高端化、集群化”原则,以新型煤化工为发展主线,推动煤制乙二醇下游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发展,加快中石化织金聚乙醇酸(PGA)项目建设进度。适时发展煤制芳烃、煤基乙醇产品,加快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10.加快制造业发展。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聚焦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高端包装材料等特色轻工产业布局引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围绕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及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助力乡村振兴。

11.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推动园区错位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园区载体平台。抢抓全国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机遇,创新招商机制,重点引进规模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大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毕节建设国家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毕节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提升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和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循环利用。

12.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深入开展产业招商、大力实施以商招商,加强与市外优强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一批优强企业主体,推动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本土龙头引领企业。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聚焦优强产业分工,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路子。深化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支持市内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实现本土上市企业新突破。

13.加快发展信息化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以“互联网+”行动为抓手,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拓展“互联网+产业”“5G+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推动工业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促进大数据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数字毕节。

五、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城镇体系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治理水平,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14.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导向,优化城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城市群。做大做优中心城市,按照“双300”远景目标,推动七星关—金海湖—大方同城化发展,支持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增强中心城市吸附能力,加快完善中心城市板块组团建设,打造背靠黔中城市群,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滇中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强做优县城,增强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等县区承载能力,探索推进七星关—威宁黔边城市带发展。支持黔西县、织金县、金沙县撤县设市及大方县撤县设区。调整设立金海湖、百里杜鹃县级行政区划。做强做优小城镇,优化乡镇区划设置,加快建设一批县域副中心和乡镇副中心,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

15.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城乡要素融合,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健全城乡规划统筹衔接机制,强化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统筹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完善财政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各级财政加大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稳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积极支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健全工商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引导机制。

16.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以毕节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的发展极核,大力推进七星关—金海湖—大方快捷交通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完善县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水、电、气、路、通信等城镇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水平。加快金沙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和织金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建设。实施特色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小城镇“8+X”提升工程和特色小镇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动产城景融合,实施“一镇一特”产业培育计划,做大做强城镇工业经济、文化旅游经济、商贸物流经济,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主题街区。实施散居村落人口就近搬迁工程,把分散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逐步相对集中到宜居的城镇上来。

17.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现代城市综合治理服务体系,加强城镇治理能力建设,强化城市治理风险防控,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有序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市污染防治,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打造毕节城市品牌。大力实施城市“双修”与城市微更新,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毕节。加快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构建城市法治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执法能力。

18.加快促进城镇消费扩容提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入推进消费业态创新,构建线上线下消费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新型消费基础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持续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住房与车位适配性。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商贸、物流综合体,加快建设新型商业消费集聚区,推动传统夜宵摊贩利用老旧厂房改造成夜间餐饮聚集区,加快步行街建设和改造,推动建成一批消费主题街。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和“假日经济”,规范有序发展“地摊经济”,打造美食、文化、体育、娱乐等消费产业品牌,建设川滇黔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智能+”消费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和打造一批智慧家居、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畅通消费供给与需求通道。加快构建新型消费扶持机制,深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引导优质商品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完善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体系建设。  六、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

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路径,发挥自然、人文、生态、气候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康养胜地。

19.着力夯实全域旅游发展要素保障。加快打造“四季花海”“绝美洞天”“休闲度假”“避暑康养”等产品业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以“一码游贵州”为抓手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集散、咨询等服务功能,提升旅游目的地便利性、通达性、舒适性。创新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和旅游产品市场营销方式,持续提升“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品牌影响力。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

20.提升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上规模、有影响、综合效益强的旅游项目,推动重点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加快建成织金洞国家5A级等旅游景区,打造一批连接市内外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黔西北乌江滨河度假精品旅游带,建成避暑和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大优强旅游企业引进,培育本土龙头文旅企业,推动成立全市旅游产业联盟,统筹推进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演艺、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协同发展,提高旅游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办好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21.深入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推动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建成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彝族文化核心区,推动毕节建设全国重要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产业动能;加快旅游和“大健康”融合发展,以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特色药膳等为主,打造高原旅游康养和大健康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2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盼,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大力培育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突出规划引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融合化、集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金融、物流、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法律服务、检验检测、会展博览、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商贸、托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产业引导机制,丰富拓展服务业产品业态,规划建设生态康养城,推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高原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筑牢屏障与修复治理并进、防治污染与产业转型并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区。

23.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实施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建设。加大乌江、赤水河、六冲河、三岔河、牛栏江、横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赤水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化乌蒙山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深入实施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程,加大草海综合治理与保护力度,全面实施长江流域禁渔,增强生物多样性。全面落实“三线一清单”制度,实施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科技重大专项。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夯实绿色基础,建设绿色毕节。

24.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污染防治体系,守好改善生态环境底线。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中心城市、县城和乡村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农村环境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监管,管控土壤修复与环境风险,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支撑力。加强矿山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矿山企业“三废利用”。加强大气环境管控,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PM2.5浓度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收运处设施,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全链条、无害化处理。

25.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立完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制度支撑体系,深入推进绿色经济统计试点。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开展减肥、减药、增效行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持续发展林业特色经济,积极推进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采矿和绿色制造。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绿色管理和清洁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全域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产业化途径。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县)、推进毕节“长江经济带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城市”建设。

26.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探索建立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生态补偿、生态修复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化单株碳汇、公益林补偿等试点,推进威宁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探索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力度,强化环境督查制度建设,深化湖长制、林长制,稳步扩大生态护林员规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创新“环保管家”制度。创新生态产品供给和交易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开展清洁能源抵扣能耗消费总量改革试点。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

八、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全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人口素质提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7.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质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普及程度主要指标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或普通本科的学生接受中职、高职教育全覆盖。坚持增量和提质并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质培优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民族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发展线上教育。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各类教育要素投入保障,提高教育治理效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塑造良好师德师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8.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持续加大稳定和扩大就业力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全方位、多渠道人力资源开发协作,建立完善对口帮扶劳务协作机制,深化劳动力培训改革,提升培训就业率。构建城乡居民就地就业服务机制,持续开发公益岗位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创新组织劳务输出奖补机制,促进劳务产业化发展。健全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雁归兴毕”计划,持续完善创业基地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全民创业大赛和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服务全省和全国的人力资源输出基地。

29.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并落实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和技术入股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育模式,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同心智力支持工程”、院士专家柔性引进项目,壮大高端管理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抓好“引凤回巢”工程。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加大人才外送培养工作力度,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借助统一战线智力帮扶平台,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培训培养,提升现有人才质量。探索建立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30.全面推进健康毕节建设。以保障全民健康为核心,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成优质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城医共体建设,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诊疗。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构建医教协同、校院协作机制。建设工伤康复医疗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就医选择。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管理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优化落实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1.健全覆盖城乡社保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覆盖面,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建立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老人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现有救助政策与国家新出台社会综合救助制度的衔接。建立完善养老政策制度供给,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步伐,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养老服务。

九、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川滇黔商贸物流中心,建成毕节国际内陆港。

32.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市场壁垒,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优化能源供应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国有资本投资管理,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大金融领域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发展农村互助合作金融,加快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统筹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民政等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系统调剂机制,推动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

33.持续强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三权分置”,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将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社经营,创新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机制,整合涉农相关资金通过股份制变股金。构建农村农民资产资源融资机制,畅通融资渠道,建立市、县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完善农业直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同现代农业相结合,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

34.全力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双强叠加”机制,完善政府与市场正向叠加预警缓冲机制,健全政府与市场叠加效应评价反馈机制,保障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保持良性互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和整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公平竞争制度,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健全党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企业家合法产权保护。持续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放开民间投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政策、社保政策,降低企业基本要素经营成本,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抵押、融资、担保制度,健全金融机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35.构建融入双循环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平台和机制,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打破行业和县区各自为政格局,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毕节融入强大国内市场循环。加快建设以毕节国际内陆港“一中心三港五园区”为主体的物流枢纽平台,优化出口产业产品供应链,推动形成境外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和拓展与广州市、深圳市的帮扶协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创新东西部协作的“飞地经济”模式,开展“东部企业+毕节资源”“东部市场+毕节产品”“东部总部+毕节基地”“东部研发+毕节制造”产业协作。支持企业增强国际经营能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主体,加强优势出口产业链上下游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助推外贸产业发展壮大。建立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协同联动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泛珠三角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区和贵安城市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6.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快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公共服务、技术交易、人才创业、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资源共享“六大平台”,完善创新供给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自主权,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以奖代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各级财政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健全政府引导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科普工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十、加大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

坚持网格化、立体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深入实施“六网会战”,建立完备优质的基础设施运行体系,提高现代化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37.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全域部署。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建设,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二级节点,建设全市一体化数据中心。推进公共卫生、公共事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城智慧化改造”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城市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享链”,健全智能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推动补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38.加快构建现代绿色水利设施供给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供给能力。完善在建供水工程后续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确保乡乡有稳定水源供水工程。实施骨干水源工程配套输水网络、引提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建设防洪抗旱水利体系。加强农业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和节水设施智能化改造,强化岩溶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健全乡村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建立完善“以水养水”、有偿用水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供水持续、安全。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江河湖库水网监测体系。

39.加快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发挥交通建设对促投资、稳增长、促进民生改善的作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深度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建设,统筹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建设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由“有”向“好”、由“大”向“强”转变。推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衔接联通,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推动村组公路互联互通,加快实施高速公路覆盖乡镇、重要景点、产业园区工程。全力推进通乡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工程,提升城乡客货运场站服务质效。

40.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立完善新能源供应链,推进能源开发基地、加工转化基地与能源输送通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完善电力输配骨干网架,建设智能电网保障体系,推进省内电网输配干线建设和毕川、毕滇电力输配通道建设,推动“毕电送渝”工程,提高输送支撑能力。加快城市配电网改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推动各县区城区全部建成城镇燃气配气管网,实现天然气管道或罐装天然气“县县通”,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区开展集中供热试点。加快应急调峰能源储备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国家重要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

十一、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文明向上的精神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凝聚社会思想和文明共识,全力打造毕节试验区精神文化高地。

41.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主导权。健全和完善正确舆论导向工作机制,加强毕节乡村振兴、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实践典型宣传力度,推进市内媒体深度融合和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完善县区党委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强化权威信息发布主导,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统筹管理能力水平。加强网络管控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四网行动”,健全完善市、县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综合研判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特殊节点和重要事项监测,做好舆情引导和处置,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守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底线。推进市社科院建设,为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42.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发挥好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学习教育,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毕节试验区精神、“绝壁天渠”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践行“毕力同心·节义善行”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诚信毕节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最美毕节试验区人”系列主题活动,完善见义勇为评选表彰机制,塑造各类文明典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3.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加快补齐城乡人民基本文化服务供给短板,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文化“三馆一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办好各类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赛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毕节项目为载体,推动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申报,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方位挖掘毕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同心文化等资源,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健全文化传承传播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进市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带。加快发展文化传媒、民族演艺、民宿体验、新闻出版等产业,构建优质精品文艺作品激励机制,全力打造毕节试验区文化品牌,建设人文毕节。

十二、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安全和谐的环境支撑

  坚持以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路径,突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持续强化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机制,全力建设平安毕节。 

44.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联动机制,加强市县乡村应急处突体系建设,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加强经济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快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能力建设,强化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风险处置体系。加快市县乡村公共安全防控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完善军地联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机制。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进市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地震、地灾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强化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灾情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全面增强风险防控前瞻性、时效性和精准性。

45.持续推进平安毕节建设。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各类矛盾纠纷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快“雪亮工程”建设,加大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力度,建立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巩固扩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加快推进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刑事治安、反恐处突、应急救援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违法犯罪打击整治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乱点整治和命案防控治理,筑牢平安根基。

46.深入推动法治毕节建设。巩固“法治毕节”创建成果,全面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全民普法守法工作,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加大政法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律师事务所发展,构建司法援助志愿服务引导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动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健全乡村综合执法体系。加快推进地方立法保障机制建设,健全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长效机制。

47.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加快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完善开放共享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治理服务平台。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民间人士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治理质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机制,健全和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机制。强化诚信在村(居)民自治中的作用,全力打造诚信乡村和社区。

十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8.持续强化大党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建立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强化智库建设,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 

49.深化拓展多党合作实践。推动建立“统一战线脱贫不脱钩”长效帮扶机制,促进帮扶区域由定点帮扶向辐射全域转变、帮扶重点由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转变、帮扶方式由联络协调向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转变,进一步落实双向互派干部挂职制度,打造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党外干部锻炼基地和重点调研基地,建立完善统一战线向市委提出意见建议直通机制、市委向统一战线通报工作和走访制度,健全统一战线重大意见建议落实及追踪反馈机制,推动形成新时代多党合作毕节实践新模式。

50.全力汇聚各方各界力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能力,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各族群众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自觉自信。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加快发展,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帮扶,大力实施“千企兴千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港澳台和外事侨务工作。抓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党管武装工作质量,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和拥军优属工作。持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51.加快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提质攻坚行动,健全完善“四个留下”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和深化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改革成果。持续深化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筹推进新形势下农村、城市、机关、学校、国有企业、公立医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完善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健全村干部基本保障投入机制,不断创新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打通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快推进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建立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长效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重视基层、关心基层和支持基层建设,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和服务能力建设。

5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风尚。运用毕节“智慧组工·干部云”平台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各级干部执行力建设,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发现培养和选拔好优秀年轻干部,用好用活各年龄段干部,善于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层一线发现优秀人才,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探索建立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才互通机制,推动干部合理流动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53.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格局。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权责透明和权责统一,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深化标本兼治,推动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织牢“制度铁笼”。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持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4.确保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建议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规划》有效衔接,从制度设计、项目谋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考核评估方面确保“示范区规划”的相关目标任务在“十四五”时期得到落地落实。同时,认真组织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推动本建议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落地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实际,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大兴“三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切实做到抓具体抓深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深远,任务繁重艰巨,前景光明美好。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锐意进取、同心攻坚,为全面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