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793 2021-02-04

中共大理州委关于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八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州加快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中国共产党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八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大理实际,就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取得明显成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全州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州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和洱海保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突出抓好脱贫攻坚、洱海保护、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四件大事和疫情防控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500亿元。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效,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以战时状态持续系统、精准高效推进“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以超常举措干成了流域截污治污、“三库连通”、环湖客栈关停、环湖生态搬迁、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三禁四推”、海东面山绿化、流域产业转型发展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难事,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初见成效,流域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保护洱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洱海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由抢救性治理转入保护性治理阶段,由“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创造了“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洱海精神,为云南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美丽大理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62.86%,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1.79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困扰大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创造了“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的脱贫攻坚精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大理被列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全面加快,即将实现“县县通高”目标,昆楚大、大丽动车通车营运,大理迈入“高铁时代”。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海稍水库改扩建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抢占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制高点初见成效,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企业上市实现零突破。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长足发展,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平安大理、法治大理建设取得新进展,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

2.清醒认识和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大理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大窗口期。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全省看,综合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对外开放正逐步形成协同效应,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从我州看,我们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随着“大循环、双循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两新一重”“三张牌”“数字云南”“九湖”保护治理、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等重大部署的深入实施,为大理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大理、心系洱海,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托,是我州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大理正处在洱海保护、流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艰难期,处于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攻坚期。洱海保护和流域转型发展阵痛仍在持续,“守住守好洱海”任务依然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引擎单一,传统产业层次较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繁重。在全省竞相发展、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大理既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战略危机,也面临部分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解放不够、担当作为不足、推动发展能力不强的战术危机。“十四五”时期,我们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州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理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历史方位,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优化发展格局,再造发展优势,在奋力拼搏中加快发展,在改革创新中转型升级,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变。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州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洱海水质稳定向好,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湖区基本建成,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美丽大理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大幅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枢纽作用显著发挥。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建成教育强州、人才强州、文化强州和健康大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平安大理、法治大理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幸福大理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以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解难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州、基础固州、产业强州、文化铸州、开放活州、人才兴州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成果,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度、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努力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走在前列。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以洱海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洱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修复全面加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洱海总体保持良好湖泊水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持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以森林覆盖率和出境断面水质为重点的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制度、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基本形成,生态美、环境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传统产业扩链补链强链,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嵌入,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促进裂变发展。

——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示范区管理体制机制、资源要素保障、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流域内和流域外实现协同联动发展,“双核五组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力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得到新提升。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县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更新、数字赋能、城市形象和品质全面提升,空间、规模、产业、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有效统筹,幸福大理实现内涵式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节点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大理样本更加彰显。就业更加充分,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平安大理、法治大理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努力打造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互补,加快流域产业转移、人口疏解,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建设、资源要素和人口合理配置,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6.实施“双核驱动、协同发展”战略。“双核驱动”,就是把大理市和祥云县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建立完善大理市与祥云县双核驱动发展机制,统筹布局两市县功能、产业、资源等要素,推动大理市和祥云县实施差异化、互补化、同城化融合发展,成为全州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做优做美大理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绿色生态农业以及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业态。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以西洱河、凤仪等片区城市更新改造和会展中心建设为窗口,以优化海西城镇空间布局为牵引,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努力建设智慧城市和幸福城市。做强做大祥云县,按照园区共建、利益共享原则,以园区为载体,以土地、政策、环境及服务级差为抓手,创新实施级差经济推动发展战略,推动集中建园,建设以现代物流、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为主的产业经济中心,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云南省陆港物流枢纽、滇西物流中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国际物流港。“协同发展”,就是鹤庆、宾川、巍山3县突出产业特色,挖掘发展潜力,促进要素聚集,培育新动能,逐步形成经济重要增长极;漾濞、弥渡、南涧、永平、云龙、洱源、剑川7县依托资源禀赋,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突出“一县一业”,打造产业新优势,实现进位发展,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7.争创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就是统筹流域内外,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大理经济开发区和祥云经济开发区为双核心区,以鹤庆、巍山、宾川、洱源、弥渡五个产业园区为组团,构建“双核五组团”产业格局,有效聚集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发展、资源整合共享、上下协同联创,形成与洱海高水平保护相协调、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区,努力把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

四、持续提升以洱海为重点的生态环境质量,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持续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巩固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健全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坚决守好洱海高原明珠。

8.推进洱海高水平保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托,以建设“美丽湖区、公园城市”为目标,以改善洱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入湖河道生态治理、域外调水补水、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生态搬迁、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健全完善截污治污等流域工程设施良性健康运行机制,加快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格局、“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推进洱海水质稳定向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使洱海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璀璨明珠。强化流域生态保护,遵循绝对保护、优先保护、刚性保护的原则,保持现有治理体系稳定可持续,积极构建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分析与修复、水资源管理等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系统实施河湖岸线管控,全面推进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修复。强化绿色引领,将洱海流域作为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先行先试区,创新建立流域绿色低碳生产生活体系,大力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洱海流域生产向绿色、生活向低碳转变。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壮大科研团队力量,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创新建立综合科研、国际合作的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建成覆盖全流域各生态要素的环境监测网络和“智慧洱海”监管服务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治湖”。

9.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分级管控及质量底线管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争取洱海流域等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推进以大规模国土绿化为重点的森林大理建设,深入推进洱海流域面山绿化,开展森林流域、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苍山洱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筑牢大理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守水资源保护“三条红线”。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重金属污染和白色污染治理。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五、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快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实施产业强州战略,坚持“两型三化”方向,以“445”千百亿级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形成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云南高地。

10.做强四个千亿级核心产业。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立足大理区位、生态、民族和历史文化优势,围绕剑川古城、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和苍山国家步道、千年茶马古道、洱海生态廊道,打造以“一带三道”为重点的“漫步苍洱”世界级文旅产品,加快推进双廊艺术博物馆、艺术交流中心、大理书院、大理慢谷世界健康小镇、国际一流品牌酒店、半山酒店等项目建设,推动全州文化旅游产业从苍洱地区向全域转型发展,把大理建设成为世界康养旅游示范区、云南旅游大本营、世界级旅游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做强现代物流产业:围绕把大理建设成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构建以祥云县和大理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物流枢纽体系,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各类物流产业园,巩固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先进装备、矿冶建材、烟草等传统优势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跨境物流、云物流等新兴物流,推进现代物流产业规模总量稳步提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做强先进制造产业:着力推进鹤庆绿色低碳水电铝材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依托中国长城(大理)信创产业园,集聚发展基础硬件信创制造产业,推进祥云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先进制造重要基地。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以建设国家级洱海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焦现代生产要素,扩大绿色有机种植,做大做强“一县一业”品牌,突出抓好核桃、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乳业及肉牛、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制高点。发挥南涧、永平、弥渡古树茶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级的大理红茶。打造洱海绿色生态产品品牌,赋予农产品生态、文化、民族特色,统一品牌对外销售,实施“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创新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建设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销售、文创产品体验、旅游休闲相互促进。

11.做大四个五百亿级重点产业。做大数字经济产业:以打造滇西数字经济中心为目标,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智能制造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大数据研究院大理分院等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信息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新数字产业。启动建设“城市大脑”,全面支持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做大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在州内金沙江、澜沧江干热河谷区域布局农光互补并网光伏发电,打造水风光储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加大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资源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利用,加快发展氢能源产业,依托互联网发展新能源产业新业态,延伸能源产业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的制高点。做大新材料产业:加快矿冶建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延伸产业链推进“原材料+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优先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等新型建材产业,建设云南黄金集团北衙多金属循环利用百亿元绿色产业园,支持祥云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滇西重要再生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做大大健康产业:以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大理国际健康小镇、云南白药大理健康养生创意园等项目为载体,建设一批集医、养、健、游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智慧医院、康养医院,开发一批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康养经济”“银发经济”产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制高点。

12.做优五个百亿级潜力产业。做优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以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为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支持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打响“云药之乡”品牌。做优环保产业:与洱海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促进高效节能、水处理及回用等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做优金融产业: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发展数字金融,引导开放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更好地为大理发展服务,加大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落地大理。做优烟草产业: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主线,以绿色知名品牌为导向,优化稳定核心烟区,巩固提升大理烟叶品质,扩大绿色生态烟叶种植面积,扎实推进现代烟草产业发展。做优房地产产业:加强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完善住房供给结构,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有序引导康养地产、旅游地产发展,强化房地产产业的服务管理,促进全州房地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以扩大投资和消费为重点,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建设云南综合交通次枢纽为突破口,以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为重点,持续提升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把大理建设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的战略链接点和“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13.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固州战略,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大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能源等一批“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和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应用,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实施大理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努力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加快大理北站、祥云国际物流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尽早实施昆楚大丽、大丽攀等一批高铁项目,加快推进楚大扩容、南景、大漾云、鹤剑兰、剑洱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建成“北进川渝、西南出境、东连滇中、内网互通、空中互联”的云南综合交通次枢纽。加快大理市和祥云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关巍片区建设。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快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启动桃源水库-洱海补水、洱海大型灌区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区域性水网。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谋划实施输电通道和骨干电网、成品油应急储备中心、5G设施、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一批项目。

14.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大投资、成果转化和资产整合项目,有效扩大民间投资。做好项目储备和招商安商稳商工作,支持行业协会和驻大理商会发挥作用,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建立项目分类筹融资机制,规范灵活使用财政投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探索投融资模式,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5.全面促进市场消费。创新经营模式,做大便民消费,完善州级、区域和社区三级商业中心商贸服务网络。坚持区域功能与商业业态、文化形态、消费生态的融合联动,支持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打造辐射滇西和川藏毗邻地区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联盟消费群,将智能化、品牌化连锁店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品牌首店、传统老店、智慧小店、连锁便利店“四店经济”发展。繁荣夜间消费,打造“深夜食堂”“夜间商圈”“不夜城”等特色消费市场。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商旅文体融合新兴消费业态,促进休闲体育消费和文化艺术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商贸流通设施和城乡末端物流配送网络,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进农村。

16.畅通市场要素循环。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良性循环。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南亚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合作,聚焦滇西和南亚东南亚两大市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释放内需潜力,打造消费市场、现代流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油气管道、大宗商品储运交易的战略枢纽。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7.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落实好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保障,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持续推进“顶在前面、干在难处”攻坚行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强化易地搬迁产业培植和后续扶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积极争取更多脱贫县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后备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挂职任职。创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实践载体,强化沪滇协作和对口支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18.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强化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支撑,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数字化水平。持续开展云南“十大名品”培育,建立完善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培育发展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农业大户,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深入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建房整治,提升民族特色建筑设计、保护和建设水平,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打造“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的美丽宜居村庄,留住乡愁记忆。聚焦重点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精品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弘扬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打造乡村建设全省示范样板。

19.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强化“三农”投入责任,推动财政资金优先向“三农”倾斜,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各类低效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实现形式。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和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

八、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统筹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联动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让全州城镇各展优势、各美其美。

20.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以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为主线,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大(理)祥(云)巍(山)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带动滇西一体化、联动滇中城市群的区域中心。按照“一城三区”总体布局,科学规划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县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实施“一套规划体系”管控,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协调,实现“三区”同城化发展。大理市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城市,巩固提升区域中心城市核心能级,扩大辐射引领作用。祥云县围绕打造百万级人口城市目标,加快撤县设市步伐,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新核心。加快大理市与巍山县一体化建设,打造文旅新城。区域中心城市实施空间、产业、生态等多规合一的空间管控体系,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科学确定城市发展轴,管控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和水岸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加强对建筑高度、建筑群体、街区界面、景观的控制和引导,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2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大理市和祥云县为试点,围绕公共空间要素、建筑要素、环境要素,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对城市实施全周期维护管控,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地上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健全完善城市路网、综合管网、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统筹实施绿化、亮化、风貌提升等工程,健全完善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大城中村等重点区域改造力度,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加快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平安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建设“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美丽县城,创建“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的特色小镇。加快特色化、生态化和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力将宾川县打造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农文旅县城。做好“小河淌水”特色品牌,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特色音乐小镇,加快弥渡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实现城市管理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夯实治理基础。

22.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规划、要素、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健全统一的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分布,实施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公共文化设施、水电气一体化等一批有利于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构建快捷高效的城乡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不断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统筹衔接农转非、产权登记等政策,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以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人”的城镇化。

九、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活发展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3.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人才兴州战略,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引才聚才,优才留才,用活人才,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推进苍洱人才“霞光计划”,强化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推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效衔接。创新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强化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分配激励,实施差别化、竞争性的人才政策,全面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强化行业部门联动,制定高层次人才享受同城化服务待遇政策措施,强化创新创业、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让大理成为人才想来、愿来、留得住、能出彩的沃土。

24.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求破、求进、求变,以创新突破促进裂变发展。加快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提升大理创新能力,打造区域性创新增长极。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国内知名高校对口帮扶大理的机遇,积极争取清华、北大等高校在大理设立研究机构,鼓励支持大理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承接更多的科研项目,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的大理样板。细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基层专家工作站、创业团队、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开列“需求清单”,推进落实“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地合作模式。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和转化更多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打造“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双创”升级版,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推进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平台建设,开展返乡人员创业试点,支持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服务平台建设。聚焦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争取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大理落地建设。鼓励和支持长城计算机、大理药业、祥云飞龙等企业,以独立、合作、联合等方式在大理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多层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

25.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和事项。稳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社会监督机制。完善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下大力气整治和提升营商环境,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引进民营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投资改革试点。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大投资、成果转化和资产整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探索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科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形成各级政府稳定的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妥善解决各级财政困难问题,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加速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降低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深化公立医院、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构建更加成熟的分级诊疗制度。

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枢纽,打造区域性开放合作新高地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着力打造区域国际合作新优势和国内合作新亮点,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离岸和转口贸易中心。

26.加强区域开放平台建设。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和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重大机遇,主动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优化开放合作功能布局和定位,积极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加快申建大理口岸机场、云南自贸区大理联动创新区(大理经济开发区)、大理市和祥云县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服务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三个平台建设。

27.高质高效“走出去”“引进来”。增强包容、合作和开放意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好城市特别是与澜湄国家在经贸、旅游、教育、医疗、人文、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大理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引进两头在外企业发展加工贸易,推动重点产业深度聚集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对外贸易,重点推进新鲜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和铝材、先进制造等清洁载能产业扩大出口。创新区域间产业发展合作机制,争取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主动对接滇中城市群,加强与滇西各州市的合作,大力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人员协作交流、文旅融合互补,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主动融入攀西经济区,拓展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合作,强化与浦东、成都、台州、青岛等友好城市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主动争取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理转移。鼓励支持企业以建设境外网点、开发资源、农业种植、教育合作等方式,推动优势产业和产品走出去。加强精准高效招商,做实“一把手”责任招商,建立重点项目库,策划论证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强化定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在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相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十一、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幸福大理

实施文化铸州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28.持续提高人民收入。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争取进入全省前列。支持大理市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幸福大理创建试点。

29.大力促进社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托底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就近就地增加农业人口收入。加强劳务协作,推动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30.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提升特色办学水平。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前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实施以县市一中为龙头的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支持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管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学徒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支持大理大学建设区域一流综合大学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教育基地,支持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性、高端型人才,积极争取云南电影学院、云南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文教体项目落户大理。

31.推进健康大理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推进滇西区域性医疗中心、州人民医院医疗核心区、州中医医院整体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持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晋级,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支持规范社会办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慢性病和心理健康等健康教育管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开展智慧养老,推动医、养、游融合发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3.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家庭、家风、家教。深入持久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文化惠民、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非遗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推动文化创意、网络视听产业和拍摄制作基地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健全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争取建设特色鲜明的主题民族文化公园。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建设“云上文化云”。促进文化和旅游、体育、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承办苍山徒步、马拉松、自行车、电影节、音乐节、舞蹈节、国际影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新创作,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到大理发展新兴文化、创意文化和时尚文化。

十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大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34. 建设更高水平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五个认同”思想根基,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创建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措施,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争取12县市全部创建为国家、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深入开展百村创建行动,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县)创建成果。继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5.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理。巩固扫黑除恶成果,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众诉求表达协调保护、重点人群分类动态管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等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工作,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和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示范点。

36. 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构建集预防与应急于一体的党政领导和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应急治理机制,提高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十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全州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推动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37.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发挥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健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继续以逆向法、倒逼法、近战法推动经济工作。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进一步转变和更新观念,建立“解放思想、敢想敢干”长效机制,用“闯”的精神、“干”的韧劲、“实”的作风谋划发展、干事创业。深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品德、重才干、重担当、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知事识人体系,实施年轻干部工程、少数民族干部工程、专业干部工程,优先提拔重用在洱海保护、乡村振兴、经济工作一线以及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勇挑重担、实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敢为先锋,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为实现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8.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充分发扬民主,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健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机制,提高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各级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等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的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

3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坚定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确保党中央和省州党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强力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州实施办法,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以政治监督为重点,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深化政治巡察,整合各类监督力量,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依规依纪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0.深化法治大理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民族立法、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立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改革,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政务公开,建设法治政府。严格公正司法,保障司法权力规范运行,加强司法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十四五”依法治州和“八五”普法规划。

41.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敢想、善谋、实做,科学制定我州和各县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尤其要制定明确体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健全完善规划执行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提升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约束力,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目标催人奋进,使命召唤担当,奋斗开创未来。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奋力开启大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