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西双版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浏览量:903 2021-02-04

中国共产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西双版纳实际,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以来,州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态优良、边境稳定的良好局面。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600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全省率先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全部“清零”和“直过民族”全部整族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小磨、腊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景海高速公路年内试通车,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大幅提高,服务业撑起经济总量半壁江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基本按时序完成;沿边开发开放取得新成绩,获批建设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关累港获准为国家级口岸,打洛公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1.01%,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省较早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依法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牢牢守住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第一道防线;边疆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这在西双版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全州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西双版纳州情发生根本性变化,昔日“少边山穷”、封闭落后的状况,已经被富裕美丽开放幸福所取代,前沿区位优势带来发展新机遇,民族团结进步营造发展新环境,绿色生态蓄积发展新潜力,互联互通拓展发展新市场,政策红利催生发展新动能,区域合作拓展发展新领域,综合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改革创新、沿边开放等正逐步形成协同效应,发展方向目标思路措施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未来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州经济运行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冲,境外疫情输入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强,生态环保、民生保障、边疆社会治理、强边固防、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较大压力。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清大局大势,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战略中求发展、促跨越,也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0三五年,我州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州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完备,世界旅游名城基本建成,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西双版纳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开放型经济成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重要增长极,建成内涵更加丰富、支撑更加强劲的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开创沿边开发开放新高度;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成为常态,建成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和美丽云南示范;基本实现边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取得更好成绩。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建设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西双版纳目标,抢抓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大机遇,发挥沿边区位、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独特优势,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世界旅游名城建设,着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深化改革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治理能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谱写好中国梦的西双版纳篇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落实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并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发展。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达到新水平。边疆治理效能更加提升,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靠,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体现担当、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得到新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

——对外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进一步提速,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与周边国家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机制不断健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

——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成效更加明显,全州经济总量有较大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提升,富有西双版纳特色的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商贸物流产业兴旺发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明显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资源优势更加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全面提升。

——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快速化、多通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健全,能源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油电气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5G网络覆盖所有县市,物流网体系更加便捷高效,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文、旅、边、城”战略支撑更加坚实,构建文化旅游融合、传统旅游创新、边境旅游发展、城市旅游服务平台取得新成效,世界遗产泼水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高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系列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高标准打造全域旅游样板、高水平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取得新进展。

——高效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走向共同富裕迈出更大步伐。

三、坚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边疆繁荣稳定良好局面

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内涵。

6.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推进边境小康村、抵边村镇和抵边农场生产队建设,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厚植发展潜能,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7.持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继承和发扬各族干部群众守土固边、团结向党的光荣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更加入脑入心,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8.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形成各族群众感情相融、心灵相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9.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建和生产生活,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入实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程,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四、建设生态文明,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路子,持续护好热带雨林、建好环境友好型胶园和生态茶园、种好珍贵树、办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两山”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为建设美丽云南作出示范,确保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屏障安全。

10.实施生态空间规划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加快推进州、县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古茶山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的关系,切实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依法加强对州内澜沧江水系、林草、河流、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

11.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持续实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推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亚洲象国家公园和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巩固打击整治后林地收回及植被恢复成果,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全国最大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开展国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造福子孙后代。

12.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巩固景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持续抓好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作,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和城市立面改造,集中力量整治城市、县城、镇区脏乱差灰堵现象,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创建美丽县城。持续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向乡镇拓展,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更多村寨向生态宜居型升级,创建更多省级美丽乡村和州级“五好村”,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群众内在自觉要求。

13.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大气、水、土壤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医疗废物监管与处理,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有效运维,推进垃圾分类和有效处理,下大力解决季节性大气污染、污水直排、垃圾处理等紧迫问题,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农村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守护好西双版纳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14.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关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深化农村清洁能源替代薪柴推广工作,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五、强力推进对外开发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找准服务全省全国战略、发展西双版纳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以战略眼光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充分发挥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两大平台优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形成“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新格局。

15.筑牢开放基础。加强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周边国家口岸设施功能衔接、信息互联,提高货物换装转运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口岸经济新活力。推动磨憨铁路口岸与中老铁路同步开通,争取勐龙通道纳入国家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景洪港(勐罕作业区)纳入国家口岸开放审理计划。推动设立西双版纳综合保税区。将勐海工业园区整合至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推动中、老、泰三国多边运输协定的签订及《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的实施,打通国际大通道运输堵点,实现与周边国家地区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

16.拓展开放空间。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实举措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沿边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富集、民族文化独特的优势,着力提升招商质量,扩大引资规模,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和先进生产力,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落实云南省与浙江省签订的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拓展与上海市松江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参与中老、中缅、中老泰经济走廊建设,扩大产能合作,多渠道、多层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辐射中心”建设。推动建立中老多层级跨境经济合作区联动机制,健全与周边国家地区共同应对边境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地方外事与侨务工作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人文及民间交往,缔结更多友好城市,推进“四国九方”合作机制向“五国十一方”拓展,推动“金四角”贸易圈和旅游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多边交流合作层次。

17.扩大外贸规模。面向东南亚培育一批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基地,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先布局进口能源资源加工转化利用项目,积极拓宽贸易领域,深化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等传统贸易,鼓励矿产品、成品油、大牲畜和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型产品进口。构建产业规划与要素供给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建材、轻工产品和通讯设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和汽车汽配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加快边民互市贸易二三级市场建设,促进边境贸易转型升级。

18.提升贸易质量。促进对外贸易从单一经营向双向合作转变,从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多元化贸易转变,从地区性发展带动区域发展转变,实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加快物流运输、技术转让、研发设计、集散分销和电力输出等服务的出口,做大做强文化、传媒、中医药等传统服务贸易,着力培育金融、通信、咨询等现代服务贸易。在促进跨境金融、跨境旅游、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执法合作、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与边境贸易融合,把贸易优势转化为投资优势。

六、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力夯实发展基础

立足更好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要素流动、开放合作的推动作用,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物流“新五网”建设,构筑快速、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19.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大容量公共交通、管道等建设,构建“内联外通、能力充分、服务均等、便利可靠、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互联互通”推进“三出州四出境”公路全部高速化,建成沿边高速公路西双版纳段,提升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建设通乡镇高等级公路和旅游环线公路,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勐海至打洛、景洪至勐龙(240#界碑)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中老铁路如期通车,同步建成沿线交通枢纽及站场,争取沿边铁路途经景洪、勐海,开展景洪至勐海至打洛铁路项目、昆明至景洪高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澜沧江·湄公河航道通航能力。推动西双版纳机场4E改扩建、勐腊支线机场、勐海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适时启动西双版纳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

20.建设安全可靠的水保障网络。聚焦水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以澜沧江提水引水工程为龙头、重点水源工程为骨干、中小型水库工程为支撑、水系连通工程为基础、农田灌溉渠系工程为补充,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现代水安全保障网络。坚持干流和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实施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防洪提升工程、主要江河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21.建设绿色能源保障网。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打好“绿色能源牌”,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网。推进澜沧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动建设橄榄坝航电枢纽,科学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绿色新能源。优化电力配置,实施主网网架、配网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农垦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深化中老、中泰、中缅能源合作,推进电力联网。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天然气配套管网、加油站、农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建设中缅天然气支线管道,推进普洱—西双版纳成品油、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

22.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推进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提升守边固边、生态保护、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光纤接入能力,促进5G和4G长期协同发展。推进县市光网建设,实现光宽带县城、乡镇政府和农场社区所在地连片覆盖。推动中老跨境光缆勐腊—万象线路建设。

23.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按照“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要求,加快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东南亚重要的物流枢纽。加快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西双版纳空港型省级物流枢纽、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终端联网,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对外集输与对内集配的联动,完善物流支撑体系,促进物流、产业、市场融合。推动多式联运无缝衔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七、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扩大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目标,紧紧抓住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突出信息化、数字化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步伐,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商贸物流四大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24.做精特色生物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基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巩固提升基础较好的茶叶、橡胶、粮食、蔗糖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的热带水果、绿色有机蔬菜、鲜食玉米、傣药南药、区域性冬繁良种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林木育种和育苗、种子种苗培育、畜牧良种繁殖、鱼苗及鱼种场等生物育种产业,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坚持建好基地、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走规模质量效益同步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夯实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根基。立足特色生物资源和区位优势,运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改造提升橡胶、茶叶、蔗糖、粮食、傣药南药等传统加工产业。以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新模式营销为牵引,培育壮大肉牛、粮食、热带水果等符合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制造和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园区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阵地、主战场,明晰园区主导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向园区转移、关键要素在园区配套、产业集群在园区高质量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

25.做优旅游文化产业。以打造全域旅游样板、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为目标,做好国际视野下的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作,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创建边境旅游试验区,发展跨境旅游,畅通“金四角旅游圈”,切实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面向国内、辐射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积极谋划建设半山酒店、精品酒店、现代农业庄园,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释放游客、市民消费潜力。把雨林、普洱茶、傣医药、水、农耕、民俗六大生态文化融入旅游业,以文化赋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一部手机游云南”西双版纳版块,构建智慧化旅游服务体系。

26.做特健康养生产业。围绕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抢抓国家和云南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机遇,充分挖掘州内独特的饮食、傣医药文化及避寒养生、地热温泉等资源,围绕傣药南药、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功效食疗农产品等优势特色领域,大力发展精准医疗、特色诊疗、康体保健、高端养生、异地养老、运动健身、健康管理等服务,保持旅游地产健康发展,打造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加快健康养生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同特色生物、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吃、游、住、养”在西双版纳。

27.做强商贸物流产业。依托泛亚铁路中线、昆曼国际大通道、沿边高速及水陆空口岸优势,加快建设高度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促进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电子商务、金融业等融合发展,拓展物流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物流服务能力,把商贸物流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依托新基建,大力发展信息、科技、金融、设计、法律、中介、会展等服务业,支持西双版纳现代服务创业园及电商平台发展壮大,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八、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有效解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8.高起点布局城镇。构建以景洪为核心,勐海、勐腊为两翼,纵贯南北的泛亚大通道经济带和串联东西的沿边高速公路经济带为骨架,中心集镇、口岸小镇、农场场部多个增长极为支撑,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一核、两翼、两带、多极”城镇新格局。景洪聚焦州域中心城市定位,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扩大城市开敞空间,加快引水入城工程进度,畅通城区交通网络,贯通环城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集聚效应,引领形成辐射周边的“半小时经济圈”。勐海聚焦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定位,推动景洪—勐海同城化发展,打造以普洱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勐海工业园区,建设普洱茶小镇、勐巴拉雨林小镇和大益小镇,做大、做足、做好、做优茶文章,打造全国茶叶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示范区。勐腊聚焦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好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龙头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度资源集约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业态,巩固提升乳胶、肉牛、橡胶木加工业,推进勐腊—磨憨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撤县设市工作。

29.高标准规划城镇。围绕“热、傣、水、边”特色,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把规划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深厚土壤,赋予城镇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提升城市内涵。充分考虑中远期和近期、生产和生活,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确保各类各项规划之间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化规划执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30.高质量建设城镇。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生态文化魅力。按照绿色、循环、低碳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建设,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医疗、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31.高水平管理城镇。坚持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城镇,强化治污、交通、卫生、绿化、给排水、治安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落实长效管理措施,提升城镇形象。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城管,构建“城市大脑”,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九、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产业好、生态好、乡风好、治理好、生活好”目标,找准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工作、群体、规划、力量统筹衔接,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3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规划,合理设定过渡期,确保过渡期内脱贫摘帽县“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措施、投入机制总体稳定。开展“建救助平台”、“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建扶志扶智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实施脱贫出列村提升行动,争取脱贫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巩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地区工作,有计划选派后备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挂职任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

3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产业兴旺目标,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联合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制度。

34.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配套完善村寨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公厕、村内道路、绿化亮化、文化体育等公益服务设施,整治私搭乱建、无序堆放行为。

35.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围绕乡风文明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广泛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有形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持续焕发生命力,加强科普工作,营造相信科学、抵制迷信,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的良好氛围,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推动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36.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围绕治理有效目标,扎实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会、村“五老”等在改善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民主协商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

37.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围绕生活富裕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化胶农、茶农、特色种养能手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权抵押融资实现突破,完善林权证和林木权证抵押贷款服务,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

十、聚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综合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38.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弥补技术短板、质量短板、品牌短板、环境短板和民生短板,通过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扩大和增加有效供给、中高端供给,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更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社会创造力。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改革红利惠及全州各族群众。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方向,深入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

39.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进一步优化服务,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鼓励和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搭建面向民营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40.强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坚持问题导向,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引才方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努力营造靠政策吸引人才、靠改革激活人才、靠培训提升人才、靠事业成就人才的良性机制,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系统,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努力把人才培养好,确保人才留得住、能融入、有发展,让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让更多更好的人才留在边疆、扎根基层,安心干事创业。

41.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整合中央、省驻州科研机构力量,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生命健康、热区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绿色能源、灵长类动物研究等特色领域的基础研究,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切实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发展架构,牢牢抓住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42.大力建设“数字西双版纳”。全面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数据生态,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走“以应用换产业、市场换产业”的路子,吸引一流企业到西双版纳推广运用数字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和安全保护,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经济发展之源,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好统筹新冠肺炎、登革热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全州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3.健全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抓好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学前教育成本负担机制及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等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提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省管高校,争取在西双版纳开办热带林学院和综合性国门大学,不断提升“留学西双版纳”品牌吸引力,推进老年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增强教育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4.健全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拓宽就业途径,实现多形式就业。落实好减负稳岗就业措施,落实税收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支持劳务经纪中介机构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创业,鼓励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和出州出省就业,更多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返乡创业。

45.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化精品、文化名家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大对脱贫地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支持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实体书店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推进国门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46.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争取州傣医医院升格为三级甲等国门医院、挂牌云南省傣医医院。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毫不松懈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中老跨境传染病防控体系。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持续推进医保治理创新,增强医保的公平性、协调性,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作用,促进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

47.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构建科学、稳定、保基本、可持续,既解决群众现实住房困难问题,又兼顾未来新增需求的住房保障新体系。守住“房住不炒”底线,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48.健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共同参与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切实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十二、提升治理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双版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强化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全过程,做到居安思危,以更扎实的作风,更强烈的担当,更有力的举措,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49.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边境意识、国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管网、治网、用网、建网能力和水平。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打击暴力恐怖活动。

50.维护边境社会安全。构筑共建共治共享边疆社会治理新格局,做好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工作,全面实施科技控边战略,加快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境巡防巡逻能力,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把边疆建设得更加稳固安全。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管边控边力度,坚决防范和打击黑恶势力及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开展第五轮禁毒人民战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5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划定并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持打击整治资源环境问题高压态势,毫不松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存量,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52.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各族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边境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3.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固树立军地一盘棋思想,拓宽战略视野,增强大局观念,凝聚融合发展,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金共享机制,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4.提高党领导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能力。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常抓不懈,以“强基层党建,固千里边疆”为载体,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各级干部抓落实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确保党中央、省委政令畅通、上下对称、令行禁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省委、省政府“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绿色牌”、世界旅游名城等重大部署在西双版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扎实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资源、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资源和发展活力。

55.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推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强自治州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八五”普法,使全民守法普法成为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

56.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切实为基层减负,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检、监察、巡察有机贯通,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57.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部署和州委八届十次全会安排,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引领作用,科学编制州、县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和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夯实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构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指标体系,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蓝图催人奋进,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齐心协力,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谱写好中国梦的西双版纳篇章。


894100c8-0b09-48dc-9d53-a52ddae060d8.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