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客服杨女士

资讯速递 > 关于印发《宁波市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浏览量:1534 2021-08-23

前  言

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应用面广,与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关系紧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优越的港口条件、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资源,我市石化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为主的沿海石化产业带,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前列,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新征程,也是我市石化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意见》、《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成万亿级绿色石化先进制造业基地,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状与基础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石化产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势头,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绿色和数字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提升。

1.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市石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形成了年产3100万吨炼油,380万吨烯烃(乙烯和丙烯)和700万吨PTA的生产能力,拥有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7家,十亿级企业25家,原油加工量、成品油、道路沥青、ABS、PTA、MDI、聚丙烯、聚苯乙烯、苯胺等主要石化产品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2020年我市共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32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142.1亿元、利税522亿元、利润274.6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7.1%、18.3%、93.9%,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在全市规上工业中比重分别达到21.3%、22.4%、17.7%。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榭开发区利润总额在中国石化联合会2020年评选的化工园区30强中分列第二、三位。

表1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重点石化产品产量表

产品名称

2015年产量

(万吨)

2020年产量

(万吨)

同比增长

(%)

原油加工量

2558.4

2735.5

6.9

汽油

628.9

367.4

-41.6

柴油

333.3

561.7

68.5

煤油

226.3

200.7

-11.3

液化石油气

105.5

258.1

144.6

产品名称

2015年产量

(万吨)

2020年产量

(万吨)

同比增长

(%)

石油沥青

315.5

499.4

58.3

石脑油

293.3

306.6

4.5

聚醚多元醇

12.5

15.0

20.0

烧碱(折百)

69.2

86.7

25.3

硫酸(折百)

33.9

38.1

12.4

丙烯酸酯

15.8

19.2

21.5

ABS/AS

129.7

135.8

4.7

PTA

645.3

650.3

0.8

PP

158.9

208.5

31.2

EPS

25.7

43.5

69.3

增塑剂

23.0

25.3

10.0

MDI

91.7

110.5

20.5

PVC

70.5

76.0

7.8

PE

48.4

46.6

-3.7

乙烯

113.1

146.5

29.5

乙二醇

103.2

89.6

-13.2

环氧丙烷

30.7

30.7

0.0

苯乙烯

66.7

115.7

73.5

苯胺

65.9

81.7

24.0

环氧乙烷

23.0

34.8

51.3

苯酚

17.9

28.8

60.9

丙酮

11.1

17.9

61.3

PC

6.3

12.1

92.1

MTBE

32.9

32.9

0.0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下游化学制品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基本形成以千亿炼化企业为龙头、百亿骨干企业为支撑、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中石化镇海炼化扩建项目、中海油大榭石化五期项目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工,显著增强了上游原料保障能力,万华化学高端HDI原料项目、LG甬兴丁腈胶乳等项目正式投产,金发新材料120万吨/年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及改性新材料一体化项目、英力士60万吨/年ABS项目、南大光电光刻胶及高纯配套材料项目、象山2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中化国际膜材料基地项目等一批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项目相继开建,提升了石化产业价值链,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引进建设了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中科新材料创制中心等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万华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等企业研究院,正在谋划建设中国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甬江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4%,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宁波南大光电实现先进高端光刻胶规模化生产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镇海炼化“乙烯装置效益最大化的优化控制技术”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乙烯、炼油、PTA、烧碱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其中乙烯能耗821.59千克标准煤/吨,万华氯碱的烧碱综合能耗291.2千克标准煤/吨,是国内行业能效“领跑者”。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园区,镇海炼化、万华化学、镇洋股份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绿色工厂。宁波万华循环经济工业园被评为全国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通过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项目完成率达到100%,资源产出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超额完成,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完成了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和浙江省化工园区评价认定工作,推动化工园区改造提升,提高园区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

5.智能制造能力快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围绕行业提质增效,运用5G、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镇海炼化、万华化学等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建立了经营管理辅助决策、智能生产管控、安全环保与能源智能化管理等智能化平台,提升了工厂运营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提升;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集园区事务管理、安全管理、经营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2020年入选中国石化联合会颁布的第三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绿色石化产业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产值规模、产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综合实力、龙头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国内七大石化基地前列,为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

1.高端产品比重较低

我市石化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油加工和部分中游产品例如乙烯、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料方面,产品以大宗和通用为主,下游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比重偏低,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学品和重要化工装备软硬件对进口依赖度高。

2.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我市石化企业多为生产加工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数量少,自主研发能力弱,重要石化产业工艺包、装备、控制软件、工程综合解决方案等关键领域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科研领军人物还需进一步集聚,专业技术工人队伍还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还需进一步增强。

3.资源要素制约严重

我市石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工业用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等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规划可使用土地仅能满足当前布局项目用地,部分项目因能耗、排放指标以及用地等问题推进缓慢,未来发展空间有待突破。

4.区域统筹有待加强

我市石化企业主要沿港口分布成园区化管理,但园区间没有形成全方位一体化建设,企业生产装置还未较好做到相邻互联、上下互供、管道输送和规模匹配,园区间原料采用公路槽车运输方式,存在较大的运输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压力,跨区公共管廊建设进度缓慢。

二、发展环境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推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环境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给全球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世界经济秩序混乱,严重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给我国石化行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严峻挑战。二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战略使得全球争夺制造业高端链条的竞争愈演愈烈,对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将中美贸易问题政治化严重干扰两国乃至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国际直接投资意愿也大幅下降。三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约束加剧,世界各国正积极探索转变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受到广泛关注,低碳化已成为世界石化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国内环境

国内形势虽受世界发展环境干扰,但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前景向好,“十四五”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市场需求总体继续扩大,传统石化化工产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而与智能制造、电子通信、中高档生活消费品和医药保健等有关的化工产品都将有很大增幅,结构和产品优化是未来重点和方向。二是安全生产、绿色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近几年化工行业事故频发,社会各界对石化化工企业的安全发展关注度提高,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化工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将加快推进;国家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将显著增加传统能源化工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对企业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波折,行业技术引进将严重受阻,“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将日渐式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将成为未来主基调。四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5G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并与现代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将加速石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围绕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化工新能源、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产业链,提升安全环保水平,努力建成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高、先进开放的国际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制,推进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高端发展。把握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和需求新趋势,充分挖掘宁波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形成产品高端、技术先进、装备智能的产业优势,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打造“宁波石化”品牌。

绿色发展。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型现代产业理念,高起点建设一批低排放、低能耗、安全风险小的石化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升行业本质安全和节能降耗水平。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积极履行责任关怀,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集聚发展。按照“产业园区化、装置规模化、产品高端化、管理现代化”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定位、资源条件、安全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要求等因素,统筹规划和布局建设重大项目,提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完善石化园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石化产业园区协同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市绿色石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力争超过万亿元,形成年产值千亿元以上石化企业2家、百亿元以上石化企业15家的企业群,形成5000万吨炼油、1000万吨烯烃(乙烯、丙烯)、1200万吨芳烃、180万吨级MDI的生产能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得到较快发展,烯烃、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聚氨酯等重点产业链构建完善,循环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小集群,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生态圈,培育一批专业特色突出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石化行业R&D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3%,力争建成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若干家省级创新研究院,建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载体。

——发展环境大幅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低散乱”企业整治基本完成,公共管廊、储运物流、危化品信息平台、化工行业大脑建设更加完善,安全环境风险持续下降;单位产品能耗、COD、氨氮、SO2排放进一步下降,固废资源利用率、中水回用率继续提升。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企业数字化建设和园区智能化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提升产业链上游保障能力

一是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的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把握国家石化产业布局机遇,加快推进中石化镇海炼化扩建项目、中海油大榭石化五期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好中石化镇海基地三期项目,提升炼化项目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加快现有炼化装置升级改造,优化流程,以竞争力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降油增化,提高加工深度,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二是适度加强原料多元化供应。顺应全球原料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布局天然气化工和生物质化工,利用港口、自贸区和油品交易中心等有利条件,进口国外轻烃资源,重点发展丙烷脱氢制丙烯、乙烷裂解制烯烃等工艺路径,提升烯烃原料轻质化水平,突出高端化和低成本发展理念,打造高水平的轻烃加工基地。

(二)做大做强产业链中游产品

一是乙烯产业链,重点发展乙二醇及其下游产品、苯乙烯及其下游产品,加快聚酯、PET、共聚聚酯、乙酰胺、增塑剂、表面活性剂以及聚醚多元醇等产品的原料供给,并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及其它化工产品生产提供重要原料。重点发展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缺口较大的特种聚乙烯、EVA树脂、乙丙橡胶等产品及其优化控制技术。

二是丙烯产业链,重点完善环氧丙烷及下游产品、苯酚/丙酮及下游产品、丙烯酸下游产业链,为生产聚氨酯(PU)、聚碳酸酯(PC)和环氧树脂、丙烯酸及其酯类、高吸水性树脂(SAP)提供重要原料;发展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腈,为腈纶纤维、ABS/SAN树脂、丁腈橡胶、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多种合成材料提供原料;发展丁醇产品,为生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增塑剂和各种醚类、胺类提供原料。开发适用于汽车轻量化材料的聚丙烯新牌号产品。

三是C4/C5产业链,C4产业链主要发展以丁二烯、丁烯、异丁烯、正丁烷为原料的下游产品,以丁二烯为原料,生产ABS、丁腈橡胶、顺丁橡胶、SBS系列产品、溶聚丁苯橡胶(SSBR)、丁苯胶乳、MBS等,以丁烯-1为原料,生产聚丁烯(PB)、2-丙基庚醇等,以正丁烷为原料,生产顺酐、1,4-丁二醇、γ-丁内酯等,利用抽余C4发展异壬醇。C5产业链重点发展异戊橡胶、SIS热塑性弹性体以及C5石油树脂等热塑性烃类树脂。

四是芳烃、MDI产业链,重点发展苯及其下游产品、对二甲苯及其下游产品、邻二甲苯及其下游产品;重点发展MDI、HDI、IPDI等异氰酸酯产业链和1,4-丁二醇(BDO)、四氢呋喃(THF)、聚四氢呋喃醚(PTMEG)、环己烷、己内酰胺及尼龙6纤维和树脂等,以及对二甲苯生产PT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等聚酯材料,生产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类高端热塑性聚酯及TPEE等共聚弹性体。

(三)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

围绕汽车、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疗健康、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应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以及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树脂、热塑性弹性体、高端合成橡胶、高性能合成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绿色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环保型塑料和橡胶助剂、环保型胶黏剂等专用化学品,突出高性能和绿色产品理念,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系列化发展。

专栏1  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发展重点

高端聚烯烃:重点发展己烯-1/辛烯-1等α-烯烃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树脂、乙烯-乙烯醇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透明减薄用茂金属聚烯烃(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高透明环烯烃聚合物。透明包装用复合热收缩薄膜、聚丁烯树脂、聚异丁烯树脂等。

工程塑料:重点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酰胺、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特种聚酯;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芳醚醚腈、特种尼龙等特种工程塑料。

特种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重点发展稀土顺丁橡胶、丁苯橡胶、溶聚丁苯橡胶、乙丙橡胶、卤化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和异戊橡胶等;以及 氢化苯乙烯类、聚氨酯类、聚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共混复合弹性体等。

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噁唑纤维等。

聚氨酯材料:重点发展MDI、TDI、HDI、IPDI、HMDI等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以及发泡材料等。

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发展光学膜、水处理用膜、特种分离膜、离子交换膜、新能源用膜(光伏用膜、锂电池隔膜和软包装膜、燃料电池膜)等。

可降解塑料:重点发展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脂类材料(PHA)、聚多糖衍生物(低取代基)、聚氨基酸等产品、聚ε-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碳酸亚丙酯(PPC)等。

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能源电池、印刷电路板等领域配套的PPB级和PPT级高纯试剂和电子气体、DUV和EUV级光刻胶、封装胶;TFT液晶材料、OLED发光材料;高比能量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新型隔膜、电解液;导电涂料、覆铜板材及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等。

高效绿色表面活性剂:重点发展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ES、AEOS)等。

环保型塑料助剂:重点发展纳米氢氧化铝、纳米氢氧化镁、聚磷酸铵、低烟、低毒有机阻燃剂;柠檬酸酯类、偏苯二甲酸酯类、环氧大豆油类、环己基邻苯二甲酸酯等增塑剂;钙锌复合型、稀土类无害有机锡类稳定剂;改性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等新型助剂。

高性能胶粘剂:重点发展水性聚氨酯、反应型聚氨酯、热塑型聚氨酯等高性能聚氨酯热熔胶;有机硅光学灌封胶、结构胶、高导热胶、硅烷改性聚醚、改性聚氨酯、改性聚烯烃胶粘剂等有机硅及硅烷改性胶粘剂;热熔/UV辐射固化丙烯酸压敏胶、聚氨酯压敏胶等。

五、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规划好增量土地资源,积极争取用地、用海指标,新增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符合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重点项目,加快镇海片区围垦建设进度,加快推动大榭穿鼻岛开发。加快存量土地转型提升,以亩均产出、绿色发展、创新投入等为指标,引导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产品层次低、污染强度大、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有序退出,加快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加强宁波石化区澥浦、蛟川片区、大榭开发区榭西工业区块等提升。推动园区外石化企业逐步搬迁入园,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建化工项目。

2.明确园区发展重点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为支撑,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下游产业,重点发展高品质成品油、三大合成材料、重要化工原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不断提升高品质成品油和重要化工原料的供应力。北仑区青峙地块和霞浦地块主要依托台塑企业、逸盛石化、金发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发展PTA产业链和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橡塑制品加工产业链;协和地块重点布局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端产品。大榭开发区主要依托中海油大榭石化、万华化学、东华能源等龙头企业,完善炼油、MDI、烯烃、PTA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等级沥青、合成树脂、聚氨酯等产品。余姚市化工集聚区和象山经济开发区化工集中区主要承接搬迁入园企业,适当发展和当地产业相配套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项目。

3.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改造提升浙江省评价认定的化工园区,完善园区基础和共用工程建设,加强园区在产业布局、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规范化提升,严格园区化工项目准入标准和准入程序,促进化工园区整体水平提升,建设本质安全、绿色环保、生态和谐、产业先进的现代化智能化园区。根据省级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管理办法,对于省级化工产业园区之外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水平高、规模总量大、税收贡献突出、安全环保措施完善的化工生产企业,认定为重点监控点。

专栏2  化工园区(集聚区)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镇海区西北,总用地面积约51.7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俞范片、湾塘片、岚山和澥浦等核心片区和拓展片区。园区有中石化镇海炼化、中金石化、富德能源等50余家国内外大中型石化和化工企业,是国内重要的石化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以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为支撑,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同时配套发展基本化工原料产业。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区块主要位于霞浦工业区、青峙工业区和郭巨区块,规划总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建有液体化工码头及储罐区,现有逸盛石化、金发新材料、台塑企业等化工企业。重点发展以芳烃为基础资源的合成材料产业链以及台塑关系企业合成树脂、橡胶、PTA等产业链。

宁波大榭开发区石化产业规划占地约12.3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了中海油、万华化学、东华能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万华工业园、中海油大榭石化生产基地等产业园。园区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项目优势,重点发展炼油、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和油气储运。新增位于大榭本岛东侧的穿鼻岛区域,现有陆域面积2.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丙烷脱氢、轻烃裂解及下游衍生物等高端精细化学品。

余姚市化工集聚区由余姚市经济开发区滨海园区(王龙区块)和前湾新区小曹娥工业功能区组成,规划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集聚区内现有王龙科技、舜吉塑化、锦莱化工等规上石化企业,主要涉及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树脂原料制造等。

象山经济开发区化工集中区位于象山经济开发区城东工业园东北角,规划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已落户安丰化工、海腾新材料、南塑合成材料等化工企业,主要定位为产业配套、精细化工,新材料,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园区。

(二)推进产业链和集群培育

1.开展标志性产业链培育

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梳理产业链断链和卡脖子环节,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院,加快技术攻关,同时瞄准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加强补链和强链项目招商,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强链延链补链。重点培育打造乙烯、丙烯、C4/C5、芳烃、功能膜、可降解塑料等特色产业链,拓展产业链深度和广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促进石化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2.开展龙头企业引领的子集群培育

加快推进制造业百强企业培育,打造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百强企业群。发挥领军企业龙头作用,进一步扩能延链升级,带动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共同发展,重点培育打造镇海炼化一体化、中金-逸盛聚酯产业、台塑台化、金发-科元、大榭石化、万华化学聚氨酯、东华-华泰等若干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石化和化工新材料子集群,形成万亿级宁波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硬核支撑力量。

专栏3  产业子集群

镇海炼化一体化炼化子集群:定位世界一流炼化一体化基地,加快建设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扩大上游炼油、乙烯、丙烯等能力,延伸C2、C3产业链,发展高密度聚烯烃等下游产品,提高化工产品占比,加快形成3800万吨级炼油加工能力。加强与镇海利安德、LG甬兴、金海晨光、恒河石化等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国内炼油技术最先进、炼化一体化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炼化基地。

中金-逸盛聚酯产业子集群:定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聚酯产业链集群,加快中金石化300万吨PTA二期建设,推进逸盛石化700万吨PTA及聚酯项目,打通燃料油-芳烃-PTA-聚酯全产业链条,延伸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产品,针对高端热塑性聚酯、热塑性弹性体领域,开发功能性、高性能、高附加值聚酯产品。

台塑台化精细化工子集群:定位国内最具特色石化中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补齐丙烯源头产业链,提升PTA、双酚A、ABS等产品产能,发展环氧树脂等苯酚下游产业链,加快补链强链,发展丙烯酸特种酯,以丙烯酸(酯)为原料重点发展高吸水性树脂(SAP)、丙烯酸酯橡胶、丙烯酸酯涂料、胶黏剂、抗冲改性剂等,延伸发展双酚A下游环氧树脂、聚碳酸酯、阻燃剂四溴双酚A、聚砜、不饱和聚酯树脂等。

金发-科元化工新材料子集群:定位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橡塑材料生产及改性基地,提升聚丙烯产品产能,实施溶聚丁苯橡胶等项目,推进改性聚丙烯等产品项目建设,发展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等高性能合成橡胶,积极开发丙烯酸酯橡胶、氯醇橡胶等特种橡胶新品种。

大榭石化炼化产业子集群:定位国内炼化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标杆,提升原油加工能力,加快实施大榭石化四期、五期项目,为下游石化新材料提供原料,联合下游华泰盛富、利万聚脂等企业,形成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加强醚后碳四、C5/C9副产资源利用深度,力争突破PCCT、PTEG等绿色高性能树脂等聚酯材料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特种聚酯材料。

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子集群:定位全球领先的MDI、HDI、硬泡聚醚组合料、水性涂料树脂和改性塑料研发和制造基地。推进180万吨/年MDI扩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系列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穿鼻岛开发建设,发展丙烷脱氢、环氧丙烷、聚醚、丙烯氢甲酰化衍生物、苯酚衍生物、特种聚酯单体及材料等高端精细化学品。

东华-华泰轻烃产业子集群:定位高效集聚、高端差异发展的轻烃综合利用产业,加大对低碳烷烃、炼油尾气的高效利用,深度参与炼化结构调整,确保东华能源三期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推动东华能源四期、华泰二期项目,提升乙烯、丙烯产业链对下游产品的原料保障和配套能力,加强与下游企业合作,发展进口替代、市场前景好的高性能聚烯烃材料。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引育产业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培育筹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打造中国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中科新材料创制中心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各尽所长、多元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合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与支撑。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布局前瞻性技术储备,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培育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合作研发、参股并购等方式,加快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3.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乙烯、丙烯、C4/C5、芳烃、功能膜等细分领域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进一步排摸梳理未来有望突破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形成技术和项目清单,加强研发支持,开展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试点示范。

(四)推进绿色安全发展

1.提升绿色低碳水平

推进产业循环化发展,实现装置配套、管网相接、规模配匹,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推广绿色生产工艺和绿色产品,推进绿色工程、绿色供应链建设,减少废弃物产生与排放。加强余温、余热发电再利用,推广应用能源梯度利用、低品位热能利用等技术,支持企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行业废水治理及再利用技术,积极推广采用节水型新工艺,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中水回用。加快沿海公共管廊工程建设,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2.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加强化工园区、重点危化品生产企业等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化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着力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三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推进化工园区封闭式管理,加强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保障和医疗救助“五个一体化”建设。落实《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排查和整治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范危险化学品重特大安全事故,实现化工园区整体安全风险可控。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3.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强碳中和路径和技术研究,做好碳排放统计,为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和实现碳中和提供相关技术储备并开展应用示范。鼓励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支持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等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碳中和项目建设。依法依规淘汰产能利用率低、污染严重、能耗大的装置。鼓励企业开发洁净能源,加大副产氢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试点。

(五)推进数字化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

1.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推动石化园区智慧信息平台建设,促进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APP、工业机器人、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融合创新,开发贯穿安全生产、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应急管理等多个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化信息平台。提升现代石化物流仓储中心、网上交易和化学品保税园区等公共平台服务能力,加强对危化品运输、三废排放等的自动监控,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2.推动企业数字化发展

推广大型炼油和化工主体装置先进在线仪表分析控制技术应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控制软件和传感装置改造工艺和控制流程,提升生产流程的智能控制水平。鼓励数字化转型较慢的企业加强标准化车间建设,从生产核心开始逐步完成各环节数字化改造。引导数字化转型较为成熟的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对研发、生产、经营、制造等生产全流程进行系统化智能化改造,综合提升企业的智能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3.推进行业大脑建设

依托省产业大脑和宁波一体化智能平台,推动政府侧、企业侧数据汇聚、有序交互和融合应用,分阶段逐步推进化工园区数字化建设,力争五家化工园区全部接入省化工产业大脑,实现对我市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监测、产业规划引导、重大项目布局、关键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等场景应用,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加强全市石化项目布局以及资源要素等统筹,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协同推进标志性产业链和七大子集群培育。发挥行业协会和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作用,履行好引导、组织、协调、服务行业发展的职能,加快形成全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发挥集群发展专家委员会的智库支撑作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

(二)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绿色石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集群发展目标,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在资源要素、技术改造、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梯队培育、质量品牌培育以及集群促进机构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完善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贴政策,支持化工新材料、新产品拓展市场。

(三)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资源要素等统筹,对于符合石化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创新能源、排放考核指标评价方法,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宁波列入国家产业布局的重大项目用能指标给予支持。推进金融机构与重点石化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石化产业集群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引导不符合园区产业方向的低效企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专业技能人才。

(四)提升发展环境

推动“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适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运营氛围,进一步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反对和阻止行业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强绿色石化宣传,通过组织国际高峰论坛、博览会、新媒体、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进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提高公众科学认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鼓励有条件的石化企业设立公众开放日,组织公众走进石化企业,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开放合作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油品、天然气等大宗商品储运、中转、交易等平台建设。加强甬舟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两地石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和国际油气交易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扩展全球配置资源空间,开展落地投资、海外并购和战略联盟等形式的国际投资合作。积极推动优势资源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走出去”,引导企业构建境外营销网络,打造全球产业链。

1629471658143967.jpe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