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参赛

官方媒体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APP下载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政策库 >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1729 2021-12-10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历史机遇,集聚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等方式,激发医药产业创新活力,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生物医药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要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搭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坚持资源整合,集聚发展。对标国际先进地区和城市,整合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力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人才集聚、资本集聚、技术集聚、企业集聚,优化完善创新生态体系,-2-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坚持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围绕我市细分领域优势区域、优势企业、优势环节和“一区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协同有序、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统筹布局项目、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专业特色,加快形成各区域特色发展的产业创新集群。—坚持借智借力,开放发展。积极对接省内、长三角乃至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全面开展生物医药领域全国乃至全球人才、技术、项目等交流与合作,促进“引智、引技、引资、引企”联动发展和市内外核心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坚持量质并举,绿色发展。统筹内培外引,量质并举。特别在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端加强源头治理,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推行企业绿色化生产。健全医药流通信息网络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促进医药产业改造升级和安全发展。

(三)主要目标以打造区域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大健康产业集群为总目标。招引一批一流的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团队,实施一批代表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完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体系。到十四五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0家,上市企业10家,建成5家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和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带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引领3绿色发展、实现高端就业的重要支撑。

二、重点举措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强链推进工程

1,加快生物药产业链强链建设。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领域,以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为主攻方向,结合基因编辑、溶瘤病毒、靶向治疗等世界前沿医学技术,积极布局胰岛素类生物药、细胞治疗药物、抗体药物、重大传染性疫苗等领域,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临床试验和产业孵化。加快推动万邦生化重组人胰岛素原料、制剂产业化和四个重组胰岛素类生物新药审批上市;推动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领域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重大成果转化;深入挖掘圣极基因、阔然精准等企业在基因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潜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等研究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徐州医科大学,徐州经开区管委会)

2.加快化学制药产业链强链建设。以恩华药业、万邦生化为龙头,以徐州经开区和徐州高新区为基地,着力创引并重,尽快实现创新药新突破。围绕“四高一抗”(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抗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类、精神类和神经类)等治疗领域加快突破先导化合物优化设计、药物晶型研究、药物制剂等关键技术瓶颈,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研发,上市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引进一批全国总经销权的独家品种。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布局原料药生—4产基地,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努力巩固提升我市化学药领域优势。(责任单位:市卫建委,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徐州经开区管委会)

3.加快智慧医疗器械产业链强链建设。重点依托我市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的大为医疗、医疗3D打印领域的云仟佰、医疗服务信息化处理领域的徐州天荣医疗、智慧医疗智慧康养领域的永康电子等企业,重点聚焦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数字医学影像设备、高端治疗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检查诊断仪器、个性化定制器械及配套试剂等产品的研制,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为目标,围绕现有彩色经颅多普勒、微波治疗仪、脑血管循环治疗仪、多效应治疗仪等优势产品,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不断巩固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链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管委会)(二)实施生物医药特色园区提升工程

4,推进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作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阵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生物药、化药、高端医疗器械为重点领域,围绕东湖医学产业园和徐州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徐州经开区东湖医学产业园要围绕“一年强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进入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50强”的目标定位,以徐州医科大学和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为契机,在生物医药领域全面对标省内苏州工业园区、泰州医药高新-5—∠0~区、连云港高新区等进行比学赶超。徐州高新区要加快推动徐州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运营、投产、达效,积极协助筹建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徐州分所,更大力度统筹域内近百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数千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引导加快进行资源整合,切实提升医疗器械行业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市市场监管局,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管委会,徐州医科大学)

5.推进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多元发展。借鉴域外先进地区建设运营经验,依托特色优势,“多点”布局,其中,新沂围绕复星医药新沂原料药生产基地、必康医药等,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原料药、药物制剂生产基地和医药物流集聚中心;邳州围绕江苏省邳州银杏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以江苏贝斯康药业、公孙堂药业、康伯爵生物、邳州恒翔生物、邳州普扬银杏叶等药企为基础,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间体ˉ银杏黄酮、银杏萜内酯提取物,定位为全国重要的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睢宁依托江苏九旭,大力发展抗肿瘤、抗感染领域的中药注射剂、中药复方制剂等产品,定位为全国重要的中药原料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沛县依托江苏润康医药健康产业园,积极实施以商招商,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制剂生产基地和医药物流集聚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市市场监管局,沛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政府)

6.推进主城区大健康产业有序发展。统筹泉山、云龙、鼓楼、铜山、贾汪五个板块,科学布局徐州主城区大健康相关产业园区。依托我市雄厚的医疗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庞大的人口优势,积极构建细胞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中药治疗等三位一体的区域肿瘤治疗中心。泉山区加快推动淮海大健康产业园、泉山树兰健康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淮海大健康产业园、和雅健康产业园,着力招引干细胞治疗、智慧医疗、分子诊断、生物检测和高端医院,打造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高地;鼓楼区以“健康鼓楼”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徐州佳和老龄康养产业园、九如城医养综合体、恩华西康养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大健康公共服务业;云龙、铜山、贾汪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康养产业。(责任单位:市卫建委,市发改委,市民政局,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铜山区、贾江区政府)(三)实施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集聚工程

7.完善人才招引培养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集中力量培养、引进生物产业研发、管理、技能、销售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和团队。举办国际英才创业大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分赛和徐州一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活动等。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大力实施“555”引才工程,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做优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生态,重点引进培育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在省、市“双创计划”等人才项目申报中优先予以支持。对生物医药领域新引进的领军人才,发放“彭城英才卡”。集成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措施,为各类人才在徐创新创业提供便利、优厚条件,为集聚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8.完善全融对接服务体系。促进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以市场化资本投入为主体,切实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支持重点投资机构牵头建立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平台,整合天使资金、风险投资、私募资本、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面向生物医药企业定向推送项目路演、政策咨询、金融机构对接、风险分析评估等各类投融资服务。支持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设立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企业化运作、专业开展医药研发及产业化的投融资平台,促进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9.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向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倾斜,引导企业立足我市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优势短板,在“四高一抗”和神经系统治疗等领域,围绕化学新药、改良型新药、高端仿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药物、中药二次开发、中药现代化、质子重离子治疗、3D打印医疗器械、重大传染性疾病体外检测仪器/试剂等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攻克药物设计、抗体工程优化、细胞工程构建、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难溶性药物制剂、彩色超声诊断、高端植介入等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四)实施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10.建设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紧扣生物医药产业链,突出临床需求引领,加快已建平台的资源整合、共享使用和水平提升,-8培育一批区域性创新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支持徐州医科大学争创细胞治疗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争取更多省级以上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东湖医学产业园等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要创建完善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医药临床研究、新药安全评价、医药注册认证、医药专利技术、医药测试仪器、实验动物、医药信息等八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管委会,徐州医科大学)

11.发展第三方研发和生产服务。积极吸引和大力培育各种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机构,鼓励研发外包企业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不断增强我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在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等试点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产品。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鼓励发展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机构。支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联合单位的生物医药第三方研发链和产业链,打造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与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12.建设现代药品流通体系。建立高效、安全、便利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支持企业发展跨国采购和医药商品出口。支持建立智慧医药供应链示范企业和创新示范基地,完善全程可追溯医药9—供应链追溯体系。充分发挥我市重要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沛县润康、新沂必康医药物流建设,引导国控徐州、上药徐州、华宇医疗等医药物流企业加快向新城区淮海医药物流中心集聚,进一步降低医药物流企业运输成本,加快形成淮海经济区医药物流产业发展高地。(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沛县、新沂市、云龙区政府)(五)实施生物医药名企名品培育工程

13.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各自优势领域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集中资金、土地、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在化学创新药、生物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支持1-2家龙头企业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集聚力,提高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境内外领先企业或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加速科技资源集聚,提升企业发展实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14.实施重磅产品培育工程。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瞄准大品种药物,研制一批符合际药品规范和要求的高端药物制剂,重点攻克新型缓控释制剂、吸入给药制剂、新型注射剂等先进剂型以及高端药用辅料。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和传统名中药二次开发,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推进高端药物制剂的国际化和产业化,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域外引进方式获得—10—玉全国经销权独家品种进行重点布局。加快药品、器械审批审评,要在许可、备案、变更等方面,力求快审快办,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市市场监管局)(六)实施生物医药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15.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检测、3D打印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一批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和产业创新平台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徐州经开区思路迪抗肿瘤创新药、徐州高新区埃里迈德医疗电子设备、新沂星诺医药原料药、沛县修正润康医药、睢宁九旭中药片剂等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提升用地规划、建设管理、供水供气等政府服务效能,加大项目征地拆迁、规划编制、调整等要素保障力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16,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各生物医药重点布局的县(市)区招商主体要积极围绕美国、欧洲、日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外重点地区,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招商联动机制,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的招商团队,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吸引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总部、枢纽型龙头企业及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借智借力开展资源~ 11 ~11抄送:市委备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徐州军分区,驻徐各部省属单位。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5月28日印发—12—招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三、组织保障

17.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由市科技局牵头,发改、工信、卫健、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定期协调机制,根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完善政策措施,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8,落实支持政策兑现。积极落实《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兑现工作,落实医药产业人才引进、项目扶持等方面财政奖补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支持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切实鼓励引导企业研发,及时足额兑现相关研发投入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19.建立督导督察机制。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牵头部门组织对备地、各部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对工作成效好的地区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督促整改,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20,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我市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以高品质营商环境为全市生物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png

点赞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记录